兰州高校学子开发"母亲的艺术" 挖掘传统手工艺
兰州高校学子开发“母亲的艺术” 挖掘传统手工艺助文化扶贫
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文化行者”志愿者团队利用暑假时间发起《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与精准扶贫“母亲的艺术”示范项目》,面向妇女开设基础技能培训、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及服务挖掘与开发扶持等工作,探索民族村寨里的文化扶贫创新模式。李铭垣 摄中新网兰州9月15日电 (李铭垣)得知自己参与的“母亲的艺术”项目近日入围“2018中国公益慈善项目”百强,兰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乔娇娇和伙伴们“奔走相告”,并开始着手设计项目的下一步进行计划。
《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与精准扶贫“母亲的艺术”示范项目》由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文化行者”志愿者团队发起,青年志愿者和“种子社工”深入甘肃10个偏远农村社区,面向妇女开设基础技能培训、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及服务挖掘与开发扶持等工作,探索民族村寨里的文化扶贫创新模式。
图为举办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民歌赛。 李铭垣 摄乔娇娇是“母亲的艺术”项目首批“种子社工”成员,她和团队成员从2017年便开始关注并参与甘肃平凉崆峒区小陈村的文化扶贫工作。在了解到当地社区文化资源稀少、社区居民对文化扶贫工作不熟悉等情况后,乔娇娇团队应用“社区文化绘图”工具,带领妇女、儿童等梳理和绘制社区内的古建筑、地理面貌、传统知识与技艺等资源,让民众手里的文化资源清晰地呈现出来。
“颇具趣味的文化地图让很多不识字的妇女能更直观地理解文化资源、文化扶贫、特色创意产业这些主题词。”乔娇娇认为,这也将为后续的培训、社区活动的开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在初步的文化绘图等工作后,乔娇娇团队为小陈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开发了民族十字绣、乡村剪纸班、妇女识字班等课程活动。通过指导、协助设计、材料支持等途径帮助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以民族文化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十字绣、手工鞋垫等特色产品,还引导妇女利用街市、网络等途径销售以增加额外收入。
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是“母亲的艺术”文化扶贫项目的重点工作地区。早在2009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志愿团队便开始关注和参与白马藏族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先后完成了重修白马藏族文化空间、规划社区民族文化陈列馆、协助妇女修建家庭旅舍等志愿服务活动。
图为志愿者与甘肃陇南文县白马藏族妇女一起制作特色文化产品。 李铭垣 摄兰州大学学生史睿玲是2018年白马藏族文化扶贫项目的志愿者负责人。通过考察往期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工作基础和当前社区推进民族村寨旅游的需求,她和团队成员认为,应该将活跃社区公共文化作为社区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思路。
“让民族文化成为每天都能看得见、听得着、用得到的实际资源,才能保障文化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史睿玲和团队成员利用暑假时间,组织白马藏族妇女和儿童从绘制村寨里的文化墙开始,先后协助当地组建了村民民俗文化队和“花儿朵朵”儿童艺术团,举办了村寨民歌赛、“池哥昼”汇演、民族故事舞台剧等公共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民族村寨旅游的重要“节目”。
此外,协助开发民族特色产品是“母亲的艺术”文化扶贫项目的三大板块活动之一。负责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社区项目的蔡梦荧和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瞄准”了保安族的刺绣和传统餐饮等文化资源,并与当地妇女儿童以此为主要内容发起了“保安族妇女手艺扶贫工作坊”。
该工作坊从保安族手工艺课堂切入,带领妇女和儿童记录刺绣、布艺、传统面食等各项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产品分类、典型样式、技法特色等,并由志愿者和妇女儿童组建小组进行二次创意设计。“我们希望从基础做起,让妇女和孩子们重新、仔细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并通过产品化的过程更实在地感受到文化资源。”蔡梦荧说。
在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同时,蔡梦荧认为更需支持妇女们销售和推广这些产品。她表示,要让文化产品卖得出去和获得更多人喜爱和认同,才能吸引更多妇女的持续参与,也才能实现和巩固文化扶贫的效果。
为此,她和团队在社区内开设了“互联网+”小课堂,为参与活动的妇女讲解如何申请和经营手机网店、外卖平台,指导她们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品牌和讲述文化背景故事等,帮助参与妇女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改善生活的重要资源。
图为志愿者开展保安族传统刺绣及服饰体验和设计工作。 李铭垣 摄据了解,“母亲的艺术”文化扶贫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孵化、实施了8个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已有超过600名农村妇女和1200名儿童通过该项目得到可持续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福利改善。2017年-2018年该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示范项目”立项。
“青年人的创意和行动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项目负责人李雷雷表示,希望更多青年志愿者能参与到“文化行者”的社区发展项目中,在青年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创意支撑下,为偏远民族地区参与型社区发展和精准扶贫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模式。(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