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金融扶贫“贷”动农民富起来(图)
原标题:银行资本“爽快下乡”扶贫贫困农民见到“真金白银”
金融扶贫“贷”动农民富起来
精准扶贫贷款
贷款买羊脱贫致富
·阅读提示·
雪后初霁,古城兰州,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这对明年兰州市扶贫攻坚工作开了个好头呀!”12月15日,望着覆盖了一层厚厚白色棉被的土地,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宗诚脸上绽开了一朵花。让朱宗诚欣喜的不仅是对明年农村工作的美好憧憬,更有对即将过去的2015年兰州市扶贫攻坚工作的甜蜜回忆。2015年,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兰州市预计有12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将降到2%以下,兰州市将实现整体脱贫。
兰州市实现整体脱贫!这对总面积88%是农村,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1/3,尚拥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和1个插花贫困区,特别是榆中县北山、南山,永登县西北片,七里河区后山等城郊、山区还有300个贫困村的兰州市而言,这份成绩单无疑是沉甸甸的。
摘掉贫困帽子,共奔小康富裕路。这个宏大的目标,沉淀着一份厚重的民生情怀;结合实际,创新实干催生的“兰州脱贫模式”,记忆着一段攻坚克难的历程,更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便是“金融扶贫‘贷’动广大贫困农民主动摘贫帽积极拔穷根”的加速推进。
◆协会“互助资金”“输血”扶贫成为“造血”扶贫
12月22日,冬至。从巴石沟沿309国道一直进山到中连川乡中连川村,路上的积雪没有丝毫化的迹象,7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个多小时。进山后整个北山都被雪覆盖,梯田显示出另类美丽,静静地“看”着过往车辆。“洋气点讲,我们村的发展协会就是我们贫困山村的‘土银行’,互助资金则是我们困难群众的‘提款机’。”作为“支部+协会”互助资金最早的受益者,中连川村村民赵子红用这样的话,描述对本村发展协会和“互助资金”的看法。“一是利息低,二是手续快!”中连川村上沟社村民赵子红曾两次选择借互助资金。“银行借钱太复杂,又要担保、又要盖这个章子盖那个章子的……我们在山沟沟里住着,一趟一趟往乡上跑,实在没那个时间呀!互助资金就不一样了,找5个人担保,头天一说,第二天钱就拿上了,第三天就把药材买回来,第四天我就种上了。”
“不到一周时间,我就将2万元的贷款拿到手了。”和榆中赵子红相比,皋兰县水阜镇老鹳村贫困户王锡祥领到“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借款后高兴地说。有了这笔发展资金,他就能在明年扩大种植规模了。据了解,皋兰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在试点村引导152名农村党员和102名致富带头人积极加入互助资金协会,带头发展种、养殖业,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102个,非党员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结成对子68个,为结对帮扶户提供担保和给予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被列入首批试点村的16个行政村通过互助资金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主导产业,使1268名贫困人口受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预计增收850元,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互助资金800万元,惠及农户637户。
“支部+协会”村级互助资金发展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多赢的,这样的模式,兰州市其他贫困村是否可以效仿?答案是肯定的。2014年年底,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兰州市市长袁占亭等到榆中县北山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对中连川村的“创举”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把“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成兰州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今年3月25日,兰州市召开“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动员会。决定2015年在全市选择120个产业基础较好、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富能力强的村,开展“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从2016年开始,每年再扩大150个左右村,力争到2020年使“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覆盖到全市所有行政村。
据悉,试点工作开展仅仅两个多月,399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288户)获得6135.7万元贷款,引入发展256项特色产业,产生经济效益874.78万元,599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实践证明‘支部+协会’模式是一个很好的互助发展平台,不仅能有效对接和运用好帮扶政策、技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把扶贫“输血”巧妙地转化到了扶贫“造血”,使金融扶贫既找到了‘点’又找到了‘根’,达到了‘滴灌’到户、精准扶贫的要求。”市委农工办主任朱宗诚说。
◆精准扶贫贷款“放水养鱼”激发“蝴蝶效应”
9月22日,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窦怀玉揣着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凭证,心中很是兴奋。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5万块钱现在可是我们全家的命根子啊!想要扩大我的养羊规模,这多少年了只敢想没钱行动啊。现在好了,明天我就拿上钱去买种羊喽。”
窦怀玉是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的一名普通养殖户,多年来苦于没有资金发展养殖产业,而此次的榆中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解决了他贷款难的问题。贫困户手上有钱了,鞑靼窑村的包村干部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村共有23户贫困户顺利贷上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每户5万元。这5万元三年内是免息的,村民们今年种药材、发展养殖的钱有了,这下不用愁了”!
与此同时,榆中县甘草店镇的119户村民已经拿着5万元的扶贫专项贷款资金乐呵呵地买马铃薯种子、建羊舍……开启他们的致富之路了!甘草店镇是榆中县也是兰州市第一个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的乡镇,全镇共发放精准扶贫第一批专项贷款119户581万元。
短短的几个月来,兰州市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大胆创新,探索金融扶贫的新模式,“放水养鱼”让利于民,激发了群众、银企的积极性,产生了“蝴蝶效应”:一是加速了脱贫步伐。今年以来,兰州市坚持把双联和扶贫资金打捆预算、全面整合,市级财政每年按每个贫困村50万元补助资金安排预算,县区财政按照1:1比列进行配套。今年脱贫的91个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过5亿元。再加上精准扶贫贷款,直接加速了全市脱贫步伐。二是减轻了利息负担。在货币信贷政策上,通过一系列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支持、鼓励、引导性政策,解决了有钱可贷、利率优惠等问题。在结息期限上,规定对贫困户贷款按年结息和贴息,解决了银行按季结息和政府按年贴息的矛盾,减轻了贫困户付息压力。在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规模、资金来源和风险分担上,按照贷款数量的3%左右由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分担风险。据悉,全省精准扶贫贷款由财政和银行按照7:3的比例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400亿元的银行贷款,放大效果达到58倍。三是改善了信用环境。按照守信原则,原来不能贷款的享受精准扶贫贷款后,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不愿贷、银行不敢贷的难题。承担银行也通过大力推行“金融服务进万家”活动,农户守信度不断上升,金融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不断融洽,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四是激发了创业热情。精准扶贫贷款最终目的是“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通过贷款扶持农民把工厂办在家门口,扶持支柱产业,更多地吸收当地不能外出的贫困户就近务工,加速贫困户脱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