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赶队”老人的快乐日子/图

12.01.2015  11:36

  晚上8点多,排队等待领鸡蛋的人仍未散去。

  一位老人在翻看打折商品。

  面对商家诸多促销活动,排队等候的老人已成为都市生活一道惹人眼球的风景。一袋洗衣粉,几个鸡蛋,十几个小时的等待,构成了这些“赶队”老人们乐此不疲的生活。也许,老人们“赶队”等待的是免费发放的赠品,排遣的却是无法释放的寂寞,得到的更是对生活诸多的感悟和理解——

   从早上9点钟出门算起,张桂兰已经在这里排了4个多小时的队。

  新年第二天,午饭过后,休假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雁滩一商场外人流拥挤,67岁的张桂兰排在长长的队伍中,不时伸长脖子望望前方,队伍还没有开始移动的迹象,她把一个绿色的环保购物袋挎在左胳膊上,两个手掌相互搓了搓,又把双手揣进兜里,双脚也在原地活动了几下。

  和许多直接进入商场休闲的青年人不同,张桂兰是来领“新年福蛋”的。据此前的广告宣传,从2014年12月31日到2015年1月3日,商场会在几个固定的时间点向市民发放“新年福蛋”,只要到现场排队,每人每次可以免费领取4个鸡蛋。和张桂兰一样来领取免费鸡蛋的人排起了近千米的长龙,队伍中以老年人居多,有些全副武装,只留下一双眼睛露在外面,有些结伴而来“赶队”,一边排队一边拉着家常。

  对4个鸡蛋的等待,成了这些老人一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戏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赶队”,类似于赶集的意思。

  “第一天我没来,因为要接送孙子上下学。昨天来了,但是来得迟,等我到的时候已经排了好长的队。所以今天我就来得早些。”从早上9点钟出门算起,张桂兰已经在这里排了4个多小时,环保购物袋里装着她的战利品:4个一次性的塑料碗,每个碗里装着4个鸡蛋,一共16个。而昨天的这个时候,因为出门迟,她才领到8个鸡蛋。

  两点钟的时候,排在前面的队伍开始向商场入口移动,张桂兰紧紧贴着前面的人,迈着小步向前移动,十几分钟之后,她终于靠近了商场入口,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装有4个鸡蛋的塑料碗,一边往环保购物袋中塞,一边小跑起来,从旁边的另一扇门出去,直直往队伍的最后跑去,因为活动并没有限制每个人领取的次数,所以只要反复排队,就可以多领几次。一般情况下,一次发放过程中许多人都可以领到两次。

  缓慢前进的队伍忽然躁动起来,原来是两位刚刚领完鸡蛋的老人,并没有到最后去排队,而是直接插队到了队伍中。

  “到后面排队去!”“大家都在排队,你们凭什么插队!”后面的人们嚷嚷起来,看两位老人不为所动,有人喊来了保安,其中一位老人在保安的劝说下退到了队伍后面,另一位老人却无论如何也不肯退出,无奈的保安只好从插队老人开始,喊停了后面的整个队伍:“如果没有秩序,大家就都不要领了。”一招釜底抽薪,让插队的老人退了回去。

  “我一辈子都是教人怎么守规矩守秩序,所以最见不得这种不守秩序的人了。”距离下次开始发鸡蛋还有一个多小时,张桂兰执着地排在队伍里继续等待,对于刚刚发生的小插曲,她因为气愤絮叨起来。同样,因为这个小插曲,给了她宣泄情绪的机会。因为这种宣泄,她的脸上生动了起来。

   “你可别小看这些钱,一回两回是小钱,但是一年两年下来,就是一笔大钱了。”

  张桂兰曾经是庄浪县的一名小学老师,7年前来到兰州帮儿子带小孩,就一直在兰州生活。7年来,她已经熟谙了各种“经济实惠”的生活之道,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兴趣相投的同龄人,编织了一张快速灵通的消息网,类似于哪里有免费派送,哪里有打折出售,哪里有清仓处理这样的消息,张桂兰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只要时间允许,总是会到现场去,她自己管“赶队”叫“凑热闹”。

  “我一个老太婆,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天天闷在家里头有什么意思。出来凑凑热闹,既锻炼了身体,还省了钱,有什么不好。”张桂兰并不觉得一天排十几个小时的队来领鸡蛋有什么辛苦,也不否认自己“占便宜”的心理:“孩子们都有工作,我也有退休工资,生活不困难,但是有免费的便宜,为什么不占呢?现在物价这么高,能省的钱为什么不省?”

  张桂兰在兰州的“朋友圈”里,几乎都是和她有着相同想法的同龄人:“大家都是这样认识的,这次有什么消息你通知我,下次有什么消息我通知你,关系不是就熟了么?”2014年,有家房地产公司做营销活动,派专车接人们去青白石摘苹果,只要摘下来,不管多少,都免费赠送。

  “车就在小区门口等着呢,免费把你拉过去,摘完了还送回来,所有摘下的苹果都是免费送的。我周围好多五六十岁的人都去了,厉害些的男人们摘了好大一箱回来呢。”张桂兰说。不过那一次,她并没有去,毕竟自己年纪大了,加上本身比较胖,行动不够灵便,爬不了果树,怕出危险。

  还有一次,小区附近的一家超市搞店庆,每天进超市的前100名每人送一袋洗衣粉,像这样的活动,张桂兰都会去“凑热闹”。甚至有时候某家药店搞活动,发放代金券,她也会去领几张回来,用不用得着,先放在家里。

  “又不累,就算路远些,也是车拉着走,到了之后就是排队嘛,无非就是要起早些,那就是锻炼身体啊,还省了钱,一举两得。”67岁的张桂兰对各种各样的“免费派送”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你可别小看这些钱,一回两回是小钱,但是一年两年下来,就是一笔大钱了。我昨天排了一天的队,一共领了40个鸡蛋呢,按8个鸡蛋一斤算,这是5斤呢!排上3天队,就15斤了,现在鸡蛋多贵啊,15斤要七八十块钱呢!要是4天都来领的话,就能省下上百块。”张桂兰的话引起了队伍里的共鸣,前前后后的许多人都你一言我一语地附和着。

  太阳渐渐偏西,气温也越来越低,领鸡蛋的人群却丝毫没有散去的意思。晚上8点钟,是最后一次免费发放鸡蛋,张桂兰仍然坚守在队伍中,伸着脖子张望前面的队伍,看起来有些着急,她的热情虽然没有消退,但很明显,寒夜的低温已经让她的身体有些遭罪了。

  一位老人终于还是坚持不住,提前退出了“战斗”,蹲在路边清点自己一天的“战利品”,12个塑料碗两两相对,在路边一字排开,老人面露微笑,48个免费的鸡蛋,让这一天的辛苦变得满足而充实。

  这样的开心,也许只有这些老人才能品味。当“赶队”成为一种习惯,面对路人或者子女的不解和责怪,他们只会一笑了之。

   “好日子人人都会过,但是怎么样把日子过好,可不是人人都会。”

  这样免费派送的好事,并不是经常都有,很多老人的“节约经”,更多的时候都念在了超市和菜市场。闲暇之余的算计,给他们寂寞的生活似乎带来无穷的乐趣。另一种形式的“赶队”,早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月5日早上不到9点,西站附近一超市还没有开门,已经有许多从附近陆续赶来的老人等在超市门口,家住长征剧院附近的杨老太也在其中,每天早上来逛一趟超市,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项固定内容。

  “不是每天都买,但是每天都来。呆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我每天出来逛一圈,就知道这个东西是咋卖的,昨天卖多少钱,今天卖多少钱,遇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就买回去。过日子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你要是等着用的时候再专门去买,可能就没有那么合适的。经常出来转转,有时候就能碰上东西又好价格又合适的,买回去放在家里,总有能用上的时候。”杨老太解释着自己的“生活经”。

  杨老太是位退休工人,退休工资并不高,前几年女儿下岗又离了婚,生活拮据,杨老太不得不经常帮衬着女儿的日子,后来社区里虽然给女儿安排了个公益性岗位做综治员,但仍然收入微薄。

  素常的生活,因为老人的这本“经”而变得充实、生动起来。

  早上9点,超市的门开了,等在外面的老人们蜂拥而入,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遇到认识的相互打个招呼,又一起讨论一下某样东西的质量和价格,点点头,或者是摇摇头,继续走向下一个货架。超市里到处都是人,但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

  “我们每天都是超市一开门就来了,这就跟赶早市是一个道理,来得早,东西挑选的余地就大。”杨老太在一个货架前停下来,“哎呀,这个鞋才卖39元!怎么差价这么大!”让杨老太惊讶的是一款双星的雪地靴,原价159元,打折处理39元一双。

  “这个鞋,前年是按原价卖的,159元,我嫌贵没买,他们去年打折卖98元,我就给我姑娘买了一双,特别暖和,质量还好,她冬天老在外面执勤,穿这个就好得很。怎么今年成39元了,去年那双,我买贵了一倍还不止呢!”杨老太絮絮叨叨的,不知是为了去年买得太贵而心疼,还是为了今年的便宜而高兴。她挑来拣去半天,把每一只鞋都提到眼前仔细检查一番,最后选了一双自己满意的放进购物筐里。

  “这个鞋真的好,我去年给我姑娘买的那双穿了一个冬天,今年还穿着呢,一点都没坏。”看到有人走近,杨老太忍不住向别人推荐,“但就是它去年卖得咋那么贵!”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杨老太和其他大部分老人一样,只是走走看看,并不会真的买很多东西,仅仅只是为了掌握一些打折商品的信息,方便他们在最合适的时候把它们买下来带回家。

  除了每天都会逛一趟超市,杨老太每周还会去一趟五泉山早市。虽然路程稍微有些远,但是比起市场上便宜的菜价,杨老太还是有足够的动力跑这一趟。“便宜呀,那里的菜价比起普通市场上的价格,能便宜三分之一,有时候能差一半。我一周去一次,一次买一个星期的菜。这一年下来,你算算能省多少钱?”对于杨老太来说,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加经济实惠,既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必要。

  “好日子人人都会过,但是怎么样把日子过好,可不是人人都会。”1个小时之后,逛完超市的杨老太揣着那双39元买来的雪地靴,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可能把日子过好,这已经值得让她骄傲了。

  文/图 记者 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