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见习基地:大学生就业的“练兵场”/图
原标题:见习基地:大学生就业的“练兵场”
招聘会现场。首席记者 裴强摄
求职应聘。
又是一年毕业季,到了毕业生们应聘求职的时候。因为找工作不易,先在“练兵场”磨枪练剑显得尤为重要。《兰州市就业见习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近日制定出台。《细则》规定,兰州市将取消就业见习生源地限制,见习期内地方财政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见习基地补贴与地方财政补贴总额不低于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
政府希望通过见习基地计划,帮助大学毕业生们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走进企业、了解民企。由此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大容量的毕业生就业支撑体系,促使广大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尽快实现就业。
日渐开放与包容
“看上了兰州小伙。”哈尔滨姑娘赵昕就这样到了兰州。
赵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工作,投出去的数十份简历如石沉大海,再无音讯。赵昕在大学学的是制药工程,专业性强,而在兰州对口的企业却很少。2014年,初来兰州找工作令她一筹莫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昕从兰州当地媒体上看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赵昕回忆说,当时就觉得至少是一个机会,去见习工作6个月,让企业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借机了解企业的情况,她相信这或许比投递更多的简历更有效。
就这样,赵昕申请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工作岗位。没过多久,她接到了兰州一家医药投资公司的岗位见习电话。
一年过去了。5月19日下午,当赵昕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她的身份已是这家医药投资公司的采购部正式聘用职员。
赵昕不是兰州高校毕业,更不是兰州本地生源,这一次顺利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岗位找到工作,受益于这个“见习基地计划”日渐开放与包容的改革举措。
又是一年当中的毕业季,到了毕业生们各奔前程的时刻。新版《兰州市就业见习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4月出台。《细则》规定,兰州市将取消就业见习生源地限制,见习期内地方财政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见习基地补贴与地方财政补贴总额不低于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
见习基地不断完善
原兰州市人事局早在2006年就已经酝酿这个“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计划,并在2007年建立第一批“见习基地”。
兰州市希望通过见习基地计划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大容量的毕业生就业支撑体系,促使广大未就业毕业生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见习尽快实现就业。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后,政府职能重新划分,人事代理科科长范建明现在是这个“见习基地”项目的负责人。“当时面临的难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范建明回忆当时建立就业基地的初衷时说,“人才市场上的企业更愿意招聘一些有经验的人才,来了就能用,这样就会节省企业培养新人的人力资本。”
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按照现在的薪资水平,如果要招录新人,即使在见习期间,也要支付不低于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薪水,正常情况下,只有70%的见习生有机会转正成为企业聘用的正式职员,也就是说企业为此多支付30%的人力资本。”面对这样的局面,企业更愿意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职员。
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对提供见习工作岗位的企业给予补贴。
原兰州市人事局按照当时的薪资水平,为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业由同级财政给予每个见习岗位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见习单位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贴,保证了参加见习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10年过去了,新版《细则》规定,兰州市提供见习期岗位,地方财政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见习基地补贴与地方财政补贴总额不低于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
除此之外,“见习基地”初建之时,由于见习期间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由此产生的各种劳动保障制度缺失问题就无法解决。现在新版《细则》要求提供就业见习岗位的企业按照规定向见习毕业生及时、足额发放企业基本生活费及岗位补助,无拖欠和克扣等问题。为见习毕业生办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手续。同时,见习基地与见习毕业生签订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期间若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责任在单位的投诉,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相关事故和投诉。
相互了解的窗口
“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除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外,还有一个长期意图就是大学生能够真正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范建明说,“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都去国有企业不正常也不现实。”
赵昕在毕业之前并没有过正式的见习经验。她说大学四年里,除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之外,就只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药厂做过参观,“我的专业知识仅限于书本,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其实,应届生在找工作的同时,仍有许多往届生也在与其竞争。为什么毕业近一年或者更久,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呢?标准高的工作,由于自身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所以无缘被录用;标准低的工作,必须要求从最底层做起,比如做销售、服务员、售货员等职位,但一些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顾及到面子,不愿意做简单重复的工作。
人力资源经理李菲对一些初来乍到的实习生也没有太多正面的印象。李菲回忆,她所供职的企业每年都会有大批实习生过来实习,“也许是这些实习生本身就是抱着玩的心态来的,干起工作来也不太踏实,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很欠缺”,在这里实习过的大学生们,等毕业后再来寻求一份工作的希望非常渺茫。
由于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与人力资源主管之间存在种种“误解”,工作机会往往因此悄悄溜走。
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毕业生把“面子”、“酬劳”作为目标,一股脑儿想进高薪名企,其实选择一个可以学习很多工作技能、有很好培训机制的公司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任某水泥集团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杨秀萍曾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要求所有新进的员工都要从生产第一线去锻炼,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愿意去生产一线,他们觉得自己出来就是要作白领的。”
“企业需要人才,但是大学生却不愿意来。”杨秀萍承认水泥行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过去几十年里,水泥厂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子弟工,招不到大学生,企业只好把子弟送到建筑材料学校委托培养来解决人才困难问题。
范建明说,政府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商务流通企业、建筑房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和能够提供一定数量见习岗位、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以及乡镇(街道)及以下事业单位,经市、县区人事部门审核备案,作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做的工作就是打开一个窗口,让企业和求职的大学生有机会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对方。”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见习基地依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如水泥厂、餐饮业以及民营企业等。
范建明说,按照“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到2018年兰州市将至少有390家企业能够提供见习岗位。
赵昕现在已经能够胜任采购部的工作,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感到满意,很享受目前工作的这家公司的氛围。
毕业生的“练兵场”
束敏(化名)是兰州商学院学新闻专业的,距离毕业不到20天了,她越来越着急,怎么也找不上一份合适的工作让她成天愁眉苦脸。刚见了导师,论文已成定稿,现在全部的精力都可以放在找工作上面了。她一进宿舍门就打开了电脑,查看自己在智联招聘投出去的简历是否有收到回复。
“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太难了,要么是我看不上人家,要么是人家瞧不上我。实在不行,就先找个地方见习,反正不能离开学校就回家待着,一毕业就失业真的太丢人了,”束敏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手里不停地拖动着鼠标,搜寻着企业,像是在寻找猎物。
上个月,束敏通过网上投简历获得了甘肃省某传媒公司做文案策划的实习机会,月薪1000元,正式员工15日发工资,而她到了21日也没有领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实习工资。
“其实1000元钱的工资,我是不够用的,每天倒车上下班来回的车费,加上市中心吃一顿午餐大概就要20元钱,根本是入不敷出。”
谈到《兰州市就业见习管理细则》时,束敏坦言自己是很愿意参与的,“在保障见习生权益的同时,还能为正式步入职场做一个缓冲。”
《细则》指出,只要是毕业三年内没找到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都能到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时间从毕业证上注明的发证时间算起,就业见习生源地不受限制。
范建明说,见习基地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并且积极推荐并吸纳见习期间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长期就业。就业见习基地内的见习毕业生留用率会大于当年使用见习毕业生人数的20%。
束敏因为学了新闻专业,于是就进传媒公司实习,可她由于从小到大都是数学优于语文,文字的拿捏能力不好,要写出一个生动且富有创意的策划对她来说太费脑筋。
和束敏一样情况的不在少数,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如果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是最理想的事情。可眼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之一。在选择见习工作时,毕业生其实不必过于“执着”专业的对口性,应更多地考虑兴趣尝试,在摸索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点。
面对工作,内心有太多踌躇。束敏说,要是在这半个月内没有找上心仪的工作,或许一毕业就会选择到见习基地去见习半年,尽快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为了获得正式的工作做准备。
首席记者 邱瑾玉 实习生 卢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