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蓄力今年再推百村脱贫

11.01.2015  01:51

    去年以来,兰州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在抓扶贫、促联扶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继2013年实现城关、西固、红古三区“整区脱贫”和10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后,去年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任务如期完成,并且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历史性成就。扶贫理念深入人心,扶贫机制不断完善,扶贫体系不断拓展,全社会参与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机制越来越广泛。这一成就的取得也意味着兰州市的扶贫攻坚工作真正进入到了攻坚阶段。

    一年来,参与“扶贫攻坚”战役的全市各级各部门从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机制到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如今,全市已经构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扶贫新格局。通过一年来的实践,“1236”扶贫攻坚行动已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成为符合解决贫困问题的成功路子。据悉,一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83万元,比上年增加了25.3%,市级财政投入达到1.505亿元(交通扶贫5000万元、教育扶贫4750万元、专项扶贫5300万元),占当年财政新增公共预算收入的24%,县区投入6050万元,超额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市县(区)按当年财政新增财力市级10%以上、区级15%以上、三县20%以上增列扶贫专项的要求,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达到历年最好水平,有力地支撑了扶贫攻坚行动。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81元,增长15%;贫困村的百姓因此享受到了阳光政策的润泽昂首阔步走向小康社会。

    扶贫,是全市上下一直以来合力攻坚的重点。从2013年开始,兰州市通过4年的努力,实现3大工作目标,即:3年基本消除贫困。利用3年时间,到2015年全市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其中,2014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万人,2015年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6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既定的目标,更是一个必须打得赢的硬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直面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在“扶贫攻坚”战役中,201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整村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抓手,有效整合资源平台,集中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双联帮扶)的力量全力进行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

    A

    发展产业:贫困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群众致富能力稳步提升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榆中县贡井乡中药村种植大户李成海感慨地说:“自从扶贫攻坚行动开始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去年,在帮扶单位、乡政府和中药材合作社的帮助下,我种植了20亩甘草,收获时净收入14万多元,每亩平均收入达6000多元,比一般农作物收入高5至6倍。今年我又承包了亲戚的闲散地,扩大了种植规模,总共种了30亩甘草。如果按正常年景下来,收入肯定要高于往年。要是没有政府给咱帮助和扶持,谁家也置不起这么大的‘产业’啊!

    “通过这两年的扶贫攻坚战役,全市通过产业扶贫让百姓着实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兰州市农业委员会主任韦青祥对记者说,一项产业的兴起不仅可以让农户走上致富路,也将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这就是产业扶贫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如今,畜牧业、高原夏菜、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富民多元产业,宛如一个个引擎,撬动着滩区群众“传统观念”,将他们带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速路上。

    据了解,通过扶贫攻坚战役,目前榆中县已经跃居全省畜牧养殖大县,尤其去年以来,榆中县依托“双联”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等惠农政策,充分利用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基础优势,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场户建设,不断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力度,全县畜牧业开始步入提速、扩量、增效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已达3561个,动物饲养量达231.5万头只,年内新增31万头只,预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皋兰县是去年全市唯一一个整县脱贫的县,一组统计数据显示,3年前,皋兰县有扶贫对象12467户4820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58%。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数量多,是皋兰鲜明的特点。去年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扶贫攻坚任务:年内实现皋兰县整县脱贫,全市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实施10个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如果皋兰县4.8万人脱贫,就意味着完成了全市全年脱贫任务的1/3多。

    “这些年,政府给我建了1亩高架大棚,种设施蔬菜,每年收入都在8000多元,这要放在之前种小麦、胡麻也就收个千元左右。今年政府又补贴5000元帮我建了标准化羊舍,我没像往年一样卖羊。随后又买了5只母羊,扩大养殖规模,明年收入就能在往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三和村村民王保明高兴地说。三和村位于皋兰县西北部,境内山叠峰耸,沟壑纵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全村有485户1721人,其中贫困户195户711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贫困群众增收难,是皋兰县有名的贫困村。2012年,该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村。王保明和全村贫困户一样,之所以获得免费发放高架大棚及羊舍补贴等扶贫项目,正是整村推进项目发挥了作用。和王保明一样,皋兰县12个村及黑石、九合、石洞3个乡镇的村民都尝到了整村及整乡推进项目的甜头,项目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在实施整村整乡推进项目的同时,皋兰县的整体扶贫之路也开启了“小扶贫”转向“大扶贫”的嬗变之路。

    据了解,去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出台了肉羊养殖、设施农业、土地流转等3个一千万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推进富民增收产业的发展,在榆中北山片重点扶持中药材等产业,榆中南山片突出发展冷凉型蔬菜等产业,永登西北片重点发展规模养殖业和冷凉型蔬菜,七里河后山片重点发展百合等产业。通过大力扶持,全市四大片区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2014年皋兰县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设施农业达2100亩;108个脱贫村种植高原夏菜3.29万亩,百合2.99万亩,马铃薯8.33万亩,玉米10.2万亩,中药材2.39万亩,玫瑰1.3万亩,修建日光温室1482座;养殖肉羊27.8万只、生猪6.73万头、肉牛8048头,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到了36%以上。

    B

    改善基础: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困难户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全村仅靠一条泥巴路进城,一到雨季,道路就变得泥泞难行。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不论是出门买东西,还是走亲访友,都非常方便。”近日,记者来到距兰州市20多公里的七里河区阿干镇,沿着一条新修通的水泥路盘山绕岭,来到距镇上7公里的马场村。“马场村山青水秀风景好,但藏在深闺无人识。以前没有通村的公路,我们就把这条通村的沟叫烂泥沟,一下雨,泥泞不堪,道路不通,村里的百合、野菜卖不出去。”村支书李玉锋介绍。站在海拔2700米的马场村,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俯瞰周边,山峦叠嶂,绿林葱郁,村里红顶白墙的房屋依山顶上的平地斜坡而建,鳞次栉比。这个原始而古朴的小村庄里,现代化的村卫生所、村小学、自来水供应点干净整洁,漂亮的文化广场上有崭新的篮球架、体育活动器械,一条条整齐的红砖路通向大街小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竖立在红砖路上,村里还配备了垃圾台、垃圾拉运车。

    “以前,村里破旧贫穷,大都是土坯房,街头巷尾都乱糟糟的,堆着秸秆柴草畜粪。”村民侯秀梅深有感慨地说:“前些年出门就是土,穿件衣服都穿不干净。自从2013年扶贫开展以来,村里大变样,路通了,我家种的7亩百合卖出了好价钱,换茬每年卖2亩,年收入4.4万元。有了广场和路灯,农闲时大家傍晚聚集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篮球,可热闹了。

    据介绍,马场村去年底脱贫后,还被列入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已有22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一些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租房的年轻人,年底回来看到家乡面貌一新,基础设施俱全,公共服务到位,开始返乡盖新房,“再有三五年,村里旅游产业兴起来了,带动百合、山野菜等产业,村里收入水平还能再翻番。”李玉锋充满信心地说。

    马场村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后山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之一。马场村的脱贫致富,不仅仅通过兴修“产业路”“富民路”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且表现在建设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改造特困户危房、修通安全饮水工程、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

    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年来,我市以黄河滩区群众最急最盼的事为重点,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2014年计划投入水、路、电资金4.81亿元,总投资比2013年增长4.1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方面,计划投资1.4亿元,重点建设台前县满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范县第五批高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濮范台三县滩区7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滩区灌排工程项目10个;农村公路方面,计划新改建滩区农村公路260.5公里,计划总投资1.97亿元,比2013年增加161公里,资金增加1.59亿元。其中,县乡道路建设里程185.4公里,计划投资1.52亿元,重点建设范县S101-陆集段、范县杨集-辛庄段等滩区农村公路项目104个;电力方面,2014年计划投入1.44亿元,比2013年增加1.2亿元,重点建设220千伏台前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台前变送出工程等电力项目55个。计划投资2.24亿元,加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土地整治力度,2014年计划投资2亿元,重点实施台前县清水河乡等3个乡镇土地整治项目、范县2013年度第一批耕地储备等11个项目。

    记者在榆中县北山的上花岔乡平湾村看到,一排排暖棚畜舍整洁干净,几声咩咩的羊叫和着兰驼的发动声,增添了山村里的几分恬静和生机。畜舍里的羊只膘肥体壮、毛色纯白。“养羊让村里人的确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养殖户金学识说起养羊有板有眼:“这几年,家里的新房子、农机具、电器,都是养羊赚来的,养殖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以前我在自家院里养了二三十只羊。如今在政府帮扶和支持下,我才扩大了养殖规模。”养殖户金学兴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市、县、乡政府及对口帮扶部门投资建设了羊舍、青贮窖、集雨水窖,帮他贷了小额贷款2万元,还给他家送了1只价值3000多元的种羊,他去年出栏了100多只羊羔,收入8万多元,还清了贷款。

    “自开展扶贫攻坚战役以来,我们把改善水、路、房等基础设施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通过两年努力,全市贫困地区建成通村公路1126公里,解决了农村20.1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1万户。其中,2014年,全市建成通村公路596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1%,解决了农村26062户、10.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建设高标准农田14.71万亩,建设大型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2家、商品配送中心5个、改造县乡农贸市场8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9个村。”市农委扶贫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实施整村脱贫以来,全市建成寄宿制学校127个,新建维修文化活动室97个、村卫生室74个、村民文化广场146个、村委会办公场所126个。其中,2014年,皋兰县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5个,维修村委会20个、文化活动室5个,建成文化活动广场12个;全市108个脱贫村新建和维修标准化卫生室49个、村委会办公场所88个,文化活动室73个、文化(体育)活动广场74个。两年实现了脱贫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的全覆盖,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6%以上,公共服力的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升。

    据悉,两年多来,市农委把扶贫攻坚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全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示范,大力推进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整治,两年间,整治小街巷1000多公里,绿化植树46万株,清理残垣断壁3万多平方米,清理垃圾2万余吨。其中,2014年整县脱贫和整村脱贫中累计硬化、砂化村组道路和小街巷624公里,种植各种树木20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500盏,清除残垣断壁达1.8万平方米,设置垃圾台217个、垃圾箱775个,清理“三堆”达1.6万多吨,基本实现了绿化、净化和亮化,村庄面貌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C

    精准扶贫: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窝窝

    决战贫困,奋斗不息,战斗不止。自2013年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兰州市扶贫攻坚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成了更多人的共识。全市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各个层面的帮扶,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窝窝,也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形成了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参与的共同行动。

    “十亩玫瑰明年就有效益了。感谢联扶单位帮我家建起了十亩园。按照目前1亩玫瑰地3千元左右的收入来算,来年我家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了。”冬日的阳光下,永登县大同镇跌马沟村的贫困户薛尚栋喜滋滋地侍弄着自家玫瑰地里的玫瑰苗木。

    跌马沟村由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双联帮扶,自开展双联帮扶以来,该支队为村里解决了3大难题。一是解决了水的问题,二是解决了路的问题,三是有了主导产业。该村现有15个社415户1720人,其中15社37户为来自外县永靖和本县通远的移民社。2013年被确定为永登县重点扶贫监控村之后,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永登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村两委班子将道路建设、渠道衬砌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村民致富的重点,短短两年时间里,投入资金近400万元,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村民们过上了相对过去富裕而安逸的好日子。”

    近日,记者走访跌马沟村。说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该村村委会主任陈百林如数家珍。他说,“两年前无论是村里的巷道还是通往外面的道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不说,如果是平常的日子,车辆路过处尘土飞扬,碰到阴天下雨,路面泥泞不堪,村民出行甚是艰难。要想富,还是得先修路。去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投入资金136.5万元,硬化村道3.9公里,有效地改善了村里交通道路的现状,极大地改变了之前出不去、进不来的尴尬局面。

    榆中县属全国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县之一。而北山地区的贡井乡是榆中县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自“双联帮扶”、“扶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各联扶单位按照联系大力种植中药材的产业定位,以培育脱贫主导产业为抓手,结合贡井乡实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积极推广种植以甘草为主要产品的中药材,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贡井乡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46000亩,品种以甘草、板蓝根、黄芩、银柴胡等为主,带动农户1000多户。”贡井乡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贡井乡把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增加种植户收益作为着力点,采取了内引外联,成功引进了甘肃金佑康科技药业公司、甘肃众友药业公司,通过公司与中药材合作社的成功对接合作,有力推动了该乡乃至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如今,随着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贡井乡中药材的流通和加工业也异军突起,产业链条不断得到延伸。目前全乡中药材加工厂发展到两个,主要加工甘草、板蓝根和其他中药材,形成了以贡井为中心的北山中药材粗加工基地,并向精深加工发展。同时发挥党员和骨干药农及贩运大户的作用,积极与周边药材集散地市场衔接,与外地客商建立长期供销关系,解除了药农的后顾之忧,较好地解决了药农在种植到销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农民们近一步扩大种植的信心。

    就定位精准扶贫的概念,韦青祥向记者介绍:“兰州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榆中北山、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四大片区’,有重点贫困村144个,移民村15个,201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为19.7万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把‘四大贫困片区’300个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可以说瞄准了方向,找准了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兰州市在这300个村实施“滴灌区”精准扶贫,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兰州市300个贫困村结合村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模式”制定了贫困村整村脱贫方案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实行挂图式管理。市上将国家和省、市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300个贫困村,并将300个贫困村名单发给行业部门,对照行业职能,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扶贫。双联部门把双联力量集中调整到300个村,开展帮扶活动。全市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席记者杨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