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网格化治污:走街串巷炼就“星星达人”

22.11.2016  09:06

  中新网兰州11月21日电 (杨娜 李亚龙)冬季集中供暖开始之前,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街道焦家湾社区副主任苏亮就和同事们一起,挨家挨户宣传环保理念、发放引火煤,以此来改变这里的民众长久以来养成的劈柴生火习惯。

  “少烧一点柴,就少冒一点烟,空气就能更好一些。”这是苏亮的心愿。抬起头看着远处因为大气污染而若隐若现的楼宇和大山,苏亮皱了皱眉头,催促着大家,加快脚步,争取在晚上生火之前将剩下的引火煤发放完毕。

  “我们开玩笑说自己是‘星星达人’,早上和星星一起上班,晚上和星星一起下班。”因为前一天晚上的工作总结和协调,魏玉玲几乎通宵未休息,说话间,她抬手揉了揉自己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眼底淡淡的乌青让她看起来有些憔悴。

  近年来,一度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的甘肃省会兰州,2012年以来通过减排、压煤、除尘等一系列“铁腕治污”措施,终于摘掉“黑帽子”重现蓝天。其“兰州蓝”的治污经验亦成为“范本”,先后有200余个城市前往当地学习经验与做法。

  而在近期,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叠加本地污染源排放和外来沙尘输入的综合影响,10月31日以来兰州环境空气质量已连续19天污染。

  截至11月18日,主要受1986年以来同期首次出现的三次冬季沙尘以及本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焚烧污染等综合影响,兰州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浓度均有所上升,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并危害着公众身体健康。

  在“兰州蓝”面临考验之际,兰州官方相继出台系列“铁腕”措施,动员一切力量保卫。在继11月10日启动大气污染橙色预警之后,兰州官方又发布《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称,将治污系列措施扩至市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城市公交车免费乘坐等22项。

  在此过程中,兰州主城区城关区实行全区两万名干部职工取消节假日,全员上岗的措施,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清查,重点对“四烧”、小火炉冒烟、扬尘等问题进行整治。问责程序的启动,更是将冬防工作的落实具体到街道、个人。

  而在街道工作近三十年的魏玉玲明白,如何将环保的理念深植进民众的心里,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头顶的这片蓝天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街道工作的基础就是老百姓,你必须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不能用柴生火。”魏玉玲和同事们在一个多月之前,便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冬防宣传工作。日前,中新网记者走访了焦家湾街道果品巷。刚洒过水的小街巷里,魏玉玲和同事们正在焦急地等待垃圾搬运车,从附近居民宅院里清扫出来的垃圾正堆在巷口,运不出去,又会造成新的污染,这让魏玉玲很着急。

  进入冬季,尤其是最近空气质量不佳,焦家湾街道的冬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早上五点起床,魏玉玲和同事们开始巡查,九点开始一天的正常工作,五点下班之后,简单的晚餐过后便又开始新一轮的控污巡查,小火炉冒烟、“四烧”问题、工地扬尘等都是他们巡查的内容,直到晚上11点方能休息。有时为了提前做好工作的安排,忙至凌晨甚至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果品巷多以平房居民为主,每到冬日,如何防治附近居民劈柴生火产生的浓烟,成为街道工作人员最“头疼”的事情。

  对于魏玉玲来说,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挨家挨户地宣传、劝导。最初的时候,很多居民都对此有强烈的抵触心理,魏玉玲就和他们打“游击战”,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厨房找不到柴火就去卧室找。考虑到附近民众的切实困难,焦家湾街道在收缴木柴的同时,免费发放环保引火煤。对于某些收缴“困难户”,魏玉玲就用引火煤和他们兑换木柴。只要能逐渐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改变他们长时间以来形成的生火习惯,多磨几次嘴皮子,多跑几趟路,她不在乎。

  正在不停看时间的魏玉玲听见垃圾搬运车驶进小巷的声音,刚才还颇显疲惫的她瞬时“精神起来”,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人清理、搬运垃圾。

  太阳即将落山,散步回家的连继虎看着街道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想询问引火煤的购买地点,街道发的已经用完,他准备再购置一些。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愿意交,交了柴,拿什么生火?”连继虎坦言,周围的邻居都在用这种方式生火取暖、做饭,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对空气竟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在街道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劝导下,他尝试使用引火煤。容易引燃,屋子里也不会“烟熏火燎”,他这才开始逐渐改变以往的生火方式。

  “他们是真辛苦啊,有时候我们都睡了,还能听见他们在巡查。”而居民的认可和理解,是街道工作人员和网格员们最大的安慰。

  年过五旬的网格员徐存莲现在脑海里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还有哪家居民没有签订大气污染防治承诺书,哪家的木柴还没有及时收缴,哪家的引火煤还没有发放到位。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看着天蓝了,我就觉得也有我的一份功劳,我就开心。”为着这份简单的开心和使命感,她和街道的工作人员一起加班,一起巡查,一起不眠不休。谈及家人的意见,徐存莲笑称,孩子们都上了大学,她现在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的老伴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街区里,在前往居民家发放引火煤的路途上。

  和大部分中年工作人员不同,今年27岁的苏亮作为队伍里的年轻人,他说,自己在2012年就已经了解了兰州市“铁腕治污”的一系列措施,随后参加工作,他没有想到自己能亲身参与其中。从最初上门收缴木柴遭遇冷遇之后的胆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苏亮觉得很自豪,他觉得这才能实现年轻人的自身价值。

  作为“80后”,苏亮也同样向往周末的朋友聚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可是当附近的居民看到他,主动将自家准备用来生火的木柴上交之后,他说,自己是快乐和满足的。

  在苏亮和魏玉玲的认知里,每一个人都是“蓝天工程”的受益者。家里老人逐渐减少冬季疾病,干净鲜亮的新衣服和朋友圈里的“蓝天”,都让从小生长于此的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你能感受到兰州近几年空气的变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守护和保卫它。”魏玉玲如是说道。(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