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甘肃 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这“八个着力”每一条都切中了甘肃发展的关键点,既指向我省发展的短板,更指明了振兴崛起的重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今天起,本报将开设专栏,着力宣传报道我市近年来围绕“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推进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改进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成功举措、突出成效和典型经验。鼓舞全市上下坚定发展信心,以更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记忆里冬季的兰州,天空中总是飘浮着厚厚的尘霾,遍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工厂里的烟囱黑烟弥漫。虽然,这些企业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与生活环境相比,人们更期待清澈的河流和蔚蓝的天空。随着国家及省上经济战略部署的调整,兰州顺势而动,在近些年逐步启动了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政策,从出城入园到节能减排,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持现代服务业,从发展非公经济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兰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的洗礼,经济结构也随着战略部署的调整悄然发生着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末突破1100亿元的基础上持续扩张,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经济总量连年创新高,突破1300亿元、1500亿元、17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增速分别达到15%、13.4%、13.4%和10.4%。2015年全市经济在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达到2095.99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增速为9.1%。经济总量(GDP)在全省的占比逐年提高,五年分别为27.09%、27.69%、28.34%、29.27%和30.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2015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972元,比2010年的34009元净增22963元,增长67.52%,年均实际增长11.8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1.05%,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再次上升到了59.98%,比2010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市以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培育、企业“出城入园”与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元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轻重工业结构由2010年的20.44:79.56调整为2015年的32.78:67.22。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
曾经,路过位于黄羊头的西出口时,人们总是能看到道路两旁密布的小砖窑里飘出的一股股黑烟,天空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随着“十二五”期间产业布局的转移,市委、市政府对此采取集中行动,对影响城市环境的企业进行了集中治理和搬迁。如今,再走过黄羊头时,黑烟不见了,湛蓝的天空漏出了它原有的色彩。
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0日,按照新标准测算,我市优良天数已达到252天、比上年度增加6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特别是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市作为全国唯一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市制定了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的总体发展目标,并特别提出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按照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实施“4+7”战略工程,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4大千亿级和有色冶金、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公共安全7大百亿级产业。
立足我市工业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以高新化和品牌化为导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特色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将其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并全面化解全市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过剩产能,全面清理僵尸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促进要素资源重新流动、优化配置。
据市工信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兰州现有和潜在优势,强化科技创新,掌控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确保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同时,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支持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组织实施新三板上市“361”行动计划,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00户,并每年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5000万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此外,以生产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到2020年,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5个,培育示范企业35户。在现代物流领域,我市将重点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提升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兰州—汉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南亚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依托我市区域物流节点和铁路、公路等交通骨干网,建设兰州东川铁路货运中心、兰州新区北站物流园、五矿兰州钢铁物流园、九州通新区药品仓储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集散中心。在融资租赁领域,我市将大力培育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流动性贷款、履约担保等多种金融产品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并购重组、“走出去”等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并服务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或挂牌,帮助企业融资。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完成上市企业10户,融资增信平台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2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24%。租赁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