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红古区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初形成 破解发展瓶颈
资料图。位于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在园区内看不到废品、垃圾的身影。目前,产业园区已建成造纸、包装纸板纸箱、废塑料分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等4条完整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生产线。图为废旧塑料再生产车间。 杜萍 摄
中新网兰州9月12日电 (杜萍)兰州市红古区副区长魏世民表示,随着总投资112亿元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93万吨铝合金加工产业链、蓝天太阳能新材料产业园等9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该区基本形成了有色冶金、城市矿产、新型建材、生物科技、煤基循环、高端炭素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作为兰州市红古区政府新闻发言人,魏世民日前向媒体通报了该区近年来在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就。
红古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甘肃中部,多年来一直依靠煤炭为主产业。随着煤炭储量逐步萎缩,该区走上转型之路。“红古区先后争取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国家扶持政策,有效破解了经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产业类型粗放单一、转型发展支撑不足等瓶颈难题,经济发展呈现出创新活力增强、发展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红古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张惠勇介绍说。
资料图。图为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 杜萍 摄张惠勇说,红古区在农业方面,提升现代示范农业规模档次,累计投资3.5亿元,以田园综合体模式高标准新建了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等4个大型现代农业园,建成了千亩特菜、万只肉羊等标准化种养基地20个,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体系。“目前,该区精细蔬菜、高效养殖、优质果品、储运加销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此外,红古区的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物流服务等新型业态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魏世民介绍说,十八大以来,红古区投资5.5亿元的川海大桥、团结桥等民海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实施,尤其是海窑隧道、北环路建成通车,解决了周边百余家企业和10余万民众通行安全问题,联外输内的交通体系日臻完善。
同时,该区实施的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搬迁居民525户,整理土地1700亩,造林绿化1080亩,建成了千亩“森林公园”,“全区绿化荒山21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7.4%,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魏世民表示。
红古区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惠民解困工程,五年累计减少贫困户1328户。安全校车、“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全面解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
张惠勇表示,下一步红古区将实施农业增收增效、工业聚集转型、城市精建细管等七大行动,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规模集聚,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设活力、生态、社会和谐的红古。(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