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第二水源地建设 工期“大提速”工程“大智慧”

16.03.2016  08:27

    原标题:第二水源地建设 工期“大提速”工程“大智慧

  关注兰州新水源地 无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刘家峡水库将成为兰州市民的第二水源地。

  日前,记者走进兰州市“一号工程”——第二水源地取水工程建设一线, 和数千名施工人员一道见证这项工程的施工建设。随着各个工作面展开作业,清澈洁净的刘家峡库区水流进兰州千家万户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取水口:水流速度快,水质不易污染

  3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刘家峡库区的水源地建设工地,初春的刘家峡依然寒冷,但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刘家峡祁家渡大桥380米处的工程取水口建设工地上,40余名施工人员正奋战在此。一座20多米高的井架耸立在工地上,一车车碎石从深达100米的闸井内运出。

  闸井所在的位置就是取水口,已经进尺达100米的闸井紧挨库区。兰州水源地EPC总承包项目部项目经理牛富敏告诉记者, 取水口所选择的库区位置狭窄,水流速度快,水质不易污染,就算在黄河枯水期也能保证正常的取水。在水源地所有施工全部完成后,闸井下方将进行岩塞爆破,也就是打通水库与闸井之间这一段,爆破后刘家峡的水即可通过闸井流向兰州 。

  有压输水隧洞:最大限度免水质遭受外界污染

  据牛富敏介绍,从技术上来讲,刘家峡水库水面高于兰州市黄河水面200米左右,通过采用有压隧洞方式引水至兰州城区是最适合的方式。之所以采取有压隧洞输送,不但可以避免水质遭受外界污染,而且也能减少蒸发。

  记者当日在施工现场看到,为兰州市水源地建设项目量身打造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双护盾岩石隧洞TBM掘进机已经开始了掘进之旅。牛富敏告诉记者,输水主隧洞是控制本工程工期的关键工作,输水隧洞全长31.29公里,设计洞径4.6米。

  通过技术比较,选用了两台TBM快速施工主隧洞,TBM1从刘家峡向西固芦家坪方向进发,另一台TBM2掘进机就从西固芦家坪往刘家峡上游方向掘进,在中途与相向而行的TBM1会合,使整个通道融为一体。“隧洞施工的方法有钻爆法和TBM掘进两种方式,TBM是目前国际、国内最快速的岩石隧洞施工设备。而对于输水主洞上三个不良地质地段,前期施工人员已经采用钻爆法的方式提前挖出,使用TBM和钻爆法联合施工的方式,可以保障工程快速顺利施工。

  两座新水厂:水处理水平国内一流

  在取水口和输水主隧洞日夜赶工的同时,位于彭家坪和芦家坪的两处新建水厂也在加紧施工之中,彭家坪水厂建成后将供应城关团、七里河安宁团、彭家坪团、盐场九州团、和平团、定远组团等兰州市六大区域市民用水,西固芦家坪水厂建成后则可供应西固地区,以及作为兰州新区的备用水源。

  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中铁三局项目经理洪武告诉记者,两座水厂的建设水平及建成后水处理水平从目前来说都属于国内一流,当刘家峡库区的水流至水厂后,将先后通过混合池、絮凝反应池、复合沉淀池、气水反冲滤池、UV消毒间、清水池等多道程序净水,可保证兰州市民喝上一流的水质。

  千方百计解难题

  只为让兰州人早日吃上放心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最早制定建设方案时,按项目总建设量计划工期定为40个月。然而,为了早日让全城居民喝上优质水,兰州市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大提速”——紧缩至17个月。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有些山路甚至连农用拖拉机也无法通过,大家找来驴队、骡队拉运器械和设备,用看似落伍的土办法解决了大难题。

  开工短短4个多月,建设者们创出了多项纪录:2015年12月25日,国内首台TBM双护盾岩石隧洞掘进机在长沙通过验收下线,打破了业内12个月的制造周期;在通气井工区,创下150米/月的深竖井开挖国内纪录;在平洞施工中,创下了每月250米的项目纪录……

  文/兰州晨报记者 王钊

  图/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裴强

  EPC模式 整合资源与时间赛跑

  在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最早制定建设方案时,按项目总建设量计划工期定为40个月。然而,为了早日消除城市公共饮水安全隐患,让全城居民早日喝上优质水,兰州市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大提速”——紧缩至17个月。如何抢回这23个月的时间?兰州市水源办结合项目实际,确定项目采用了EPC方式建设。

  所谓EPC,即是由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进行总承包,这种模式国际上通称“交钥匙工程”。它的优势是通过总承包商的有效组织,统一工程建设工作程序,对建设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资源,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

  EPC总承包方负责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设计院院长牛富敏告诉记者,“为了兑现投标时的承诺,公司在中标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了两家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施工企业。两家分包商听到工期紧,连合同都没有来得及详谈,就组织人员、设备赶赴施工现场;其他10家分包商也在合同商定后,‘跑步’进场组织施工。从2015年8月20日项目开工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里,按合同工期倒排进度,最大限度地将工程‘化整为零’,规划了37个施工作业面,组织大规模平行作业,加快建设进度。这一切能进行得这么顺利都得益于EPC的管理模式。”牛富敏说。

  智慧工程

  给水源地项目安上“大脑

  在采访中,牛富敏特别向记者提到了水源地建设中的六个“”战略框架,即用“工业4.0”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程、用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施工全局、用4D进度监控系统实现可视化管理、用自媒体平台(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传播项目品牌形象与文化、用国际视野创新项目管理体系、用基础设施艺术化提升工程建设附加值。

  如何实现智慧工程?记者了解到,水源地项目建设中,取水口闸门、输水管道等建筑物“关键部位”都将植入电子芯片。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物与建筑物、设备与设备的“对话”,让工程的关键部位具有自我诊断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具备自动报警、数据监测等多项功能,同时让信息覆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只需轻击鼠标,就可以看到几十千米外的施工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全面了解每个施工作业面的施工进展、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水源地项目的“智慧”还体现在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通过信息系统对工程各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这一高科技的信息手段使得水源地建设的可视化、透明化、可控性大大增强。项目建成后,该系统仍然可以继续“服役”,全面运用到后期的运行管理中,将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牛富敏说:“除了打造智慧工程,我们还把取水口、水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建筑的艺术化提升工程的附加值,形成艺术景观建筑,使其成为一个地标性工程。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