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民间的国学“根须”

09.11.2015  11:26

魏氏家谱

金城魏氏宗祠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曾经一度闭关锁国的中国就是在国学的滋养中进步发展,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直到今天,华夏大地上国学思想依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习性,形成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走进兰州民间,国学思想之花也是遍地盛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国学之大成以经、史、子、集,蒙学等为主。其中孔孟之道,儒家学说更是深入人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论语·学而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等。这许多经典名言在国人当中可谓是妇孺皆知,流传甚广。在我的家乡,就能听到许多孔孟之道的经典故事,更有不少儒家学说的根须在这里伸展张扬,如参天古木,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生机盎然。

    我的家乡在皋兰县什川镇,位于兰州附近一处群山环抱,三面临水的黄河盆地。这里生长着近万亩古老梨园,故有“陇上江南”、“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美誉。明洪武年间魏贵定居于此,这就是现在生活在兰州地区的大部分魏氏族人的先祖——贵祖。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讲过,我们这位老先人一生酷爱传统国学,定居于陇原黄河之畔后,把自己的身躯和自己平生所学,满腹经纶都留给了这片土地。四百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先辈的思想和秉承依然在家乡传承弘扬,日生日长,尊崇倍增。

    据什川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先祖魏贵定居什川后,生有三子,长子坤,乳名丹丹(1383年—1452年),次子乾,乳名苏葛(1387年—1468年),三子坎。后三子坎过继他人。乾坤二公各生五子,以“红颜常做对,白首永成双”取名。后来就有“山五房,川五房”十房之说。岁月更迭,日影消长,什川魏氏四百余年来人丁兴旺,后代众多。“山五房”此后定居河州、狄道、炳灵寺、金县(今临夏、临洮、永靖、榆中)等地,“川五房”始祖——魏乾则长期居住什川。

    先祖有远见,后代有子辈。魏氏先祖恐裔至众多时,视如路人,不复相识,而拟定了“川五房”子辈,从贵祖第六世孙起,各房均字辈命名,沿用至今。从“红颜常做对,白首永成双”至后代字辈的命名,就能看出国学丰厚的营养在民间沃土里的沿续和传承。且看——

    大房:友成孟思,一时长居。荣华富贵;学至周孔,万世相传,礼乐文章;德继玄成,九如天保,高山景行;才超海国,十步芳青,旭阳东升。

    二房(忠):道自养守,可作而天彦元秀;德从中兴,永立于理兆升恒。举徵盖杰,理清政廉,广弘祖贤,荣满乾坤;树儒成教,文高武胜,普尊国典,功昭华夏。

    二房(孝):光林得四国,运玉作名天。中法登善士,邦庭希儒贤。继祖扬先范,学科盈绵延。诗书艺华堂,尚武定宝年。俊杰腾江海,奇才丞政全。金桂映运冠,尧舜鹏宙连。建勋立志还,开普进霄渊。春晖沐万民,君宗望清宣。

    三房:茂朝永焕,嘉懋正增,朋绪连武。贤著列邦,晋域贻谋远大;业骏金城,槐河树泽绵长。三山生英,仁厚学博,功崇德钜作典范;五川毓秀,品端文盛,才高意广展宏图。

    四房:秦国守光际,秉自助成登,中全能宽让,仁义统安康,太原祖德盛,川上书田香。

    五房:世体三登,淑期文明,法大九郡;永怀万代,得沾治化,模昭千年。

    这是一代魏氏先人四百多年前拟就的文字,其中力透纸背的就是祖国文化的神功。例如“红颜常做对,白首永成双”,以一副对仗工整,喻意美好的对联来表达先辈对后人的真诚愿望和祝福。在大房子辈联中,“友成孟思”对“学至周孔”(孟:孟子。思:子思。周:周公。孔:孔子。)其含义就是要像孟子、子思那样爱人;学问达到周公、孔子的水平。先辈对国学的酷爱以及对后来人的期望和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细读先辈遗留的子辈名称,你能从心底深切感受到国学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的源远流长和传统文化的馨香。像“学至周孔,万世相传,礼乐文章,德继玄成,九如天保,高山景行;才超海国,十步芳青,旭阳东升”。“诗书艺华堂,尚武定宝年。俊杰腾江海,奇才丞政全。金桂映运冠,尧舜鹏宙连”等,让人过目难忘,读之浩气满腔,为先祖高瞻的目光和期许慨叹。作为古金城一支宠大的家族,魏氏先祖希望子孙“业骏金城,槐河树泽绵长。”而身在皋兰什川世代耕读的什川先贤,更希望后来人在这片土地上“中全能宽让,仁义统安康,太原祖德盛,川上书田香。

    走进民间,国学根须处处可触,源远流长,生机无限。从兰州魏氏字辈的编写就可感知一二。魏氏字辈的行文和意蕴就是一首首感人肺腑,激励后人奋进的隽永诗句;更像一幅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描摹出国学的万千气象和高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