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标准”让企业发展“有理有据”成为行业金手指

13.07.2016  16:09

    原标题:“兰州标准”让企业发展“有理有据” “标准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金手指

  ■摘要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标准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质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标准化工作体制、运行机制、战略思路基本形成,适应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标准化示范试点向一、二、三产业和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观光旅游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拓展,标准化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规范、保障作用,在节能减排中的限制、引导作用日益凸现。

  谈起“标准”和“标准化”,大多数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但无论各人对它的定义如何,标准都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成立了市标准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由标准化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全市一盘棋的标准化工作新局面初步形成。那么标准到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近日,记者走访我市质监部门和部分企业,为大家揭开了“标准化”工作的神秘面纱。

  从名不见经传到知名品牌全市工业标准化升级逐步开展

  “繁忙、有序”是记者踏入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厂区的第一印象,这个销售网络已经覆盖整个西部的企业每年都能研发三到五个新产品,一些在他们制定的企业标准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产品的风向标,企业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是什么让这个2000年建厂时年产值仅千万的工业企业发展成如今的年产值20亿元?除了投资环境良好外,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把这归功于企业的“标准化”之路。

  “工业生产遵行的标准是国际标准,我们集团是1999年兰洽会招商引资项目之一,2000年正式建厂,作为企业,标准化一直是我们工作的行为准则,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多头并进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集团生产的电线电缆半数以上采用国际标准,20至30%是自主研发的产品,由于不少产品仍没有国家标准,因此不少产品都执行的是企业标准,目前企业标准已达十余个,这在全国同行业中都是比较领先的,正是不断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令集团在全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全市企业产品执行标准实行动态管理,900余项标准进行了注册登记,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98%以上。自今年3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标准化改革》的通知要求,我市全面贯彻实施《甘肃省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已督促辖区内生产企业对近600项标准进行了自我公开声明。”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市质监局指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重点支持化工机械设备与化工自动化、装备制造、化工产品等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标准研究与制定。采标产品迅速增加,51户企业的99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涵盖了建材、化工、冶金、机械和轻工等行业。截至“十二五”末,我市采标产品数已累计达到865项。组织兰州众邦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83户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其中4户企业通过最高级别的4A级确认,11户企业通过3A级确认,68户企业通过2A级确认。

  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我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达24个

  兰州地处高海拔地区,平均气温低、降水量小,在农业种植方面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力度,相继培育了一批以“兰州百合”、“高原夏菜”为代表的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品牌农产品,形成“精品项目”。如何让农产品成为一个代表当地特色的产品?这是一个多选题,地理优势、政策扶持自然都是正确答案,同时,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是我市特色农业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

  “农业标准是有关农业生产、加工、产品等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广先进农业标准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以高原夏菜为例,我市坚持实施高原夏菜品牌化经营,通过品牌的创立、管理和宣传,带动农户走向市场,推动蔬菜产业整体发展。培育了‘兰州高原夏菜’整体品牌,实行子母商标管理——‘兰州高原夏菜’统一商标由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注册,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合作社可以在此基础上拥有自己的二级商标。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中心品牌质量。”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县、区质监局协调政府部门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示范区成立了县、区主管县(区)长任组长,由质监、农牧、财政、科技、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农牧、质监、科技等部门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县(区)、乡、村、示范户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部门工作配合协调。近年来,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形成了标准化、地理标志保护和农资监管长效服务机制。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涵盖了蔬菜、果品、林木、畜禽、水产等种养业。

  “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的标准化为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为目标,通过整合技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多方筹集资金,对标准化示范区进行综合扶持,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了安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了农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我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程。”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高原夏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为代表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68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个,绿色食品112个。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200万亩,累计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50余项、区县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30余项,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基地果蔬农残及有害金属监测合格率达到99.7%。启动了农产品溯源工作,农产品电商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同时,还注重用标准促进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皋兰梨园等两项休闲观光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蓄势待发。

  服务标准化有序开展

  近年来,全市相关部门不断推动着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燃气服务及其配套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旅游业相关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探索制定兰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镇)评定标准,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等业态特色标准。出台实施《兰州市出租汽车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出租车运营市场秩序和服务标准。制定出台《兰州市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评定标准》、《兰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配套文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标准化司法所18家,标准化律师事务所17家,提升了司法行政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服务水平。

  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市三维数字管理服务中心制定的“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企业标准已被工信部确定为行业标准,在全国得以推广实施。《兰州市燃气服务质量规范》地方标准,添补了我省城市服务质量的空白。兰州市三维数字管理服务中心、兰州昆仑燃气集团公司、兰山公园管理委员会等单位承担的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创建,成绩斐然;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现代服务园区正式运营。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零差错”的工作目标,成功举办了“黄河风情文化周”、“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兰洽会”、“兰州马拉松”等大型文化节会服务活动,会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倪端初见。

  同时,我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有力推进。

  围绕环境保护使“兰州蓝”可复制、可借鉴

  当前,全市大气污染管控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正式启动,工业企业环保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截至2015年底,共有190家企业完成环保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加强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在25个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中,排污权交易平台等8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新能源出租汽车等12个项目启动实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标准化”的手段,培育构筑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兰州石化“碳四资源延伸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煤粉锅炉、阿敏清真明胶、兰州科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等5个循环经济及节能降耗新型模式。

  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

  以来,兰州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后10位。近年来,我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严格落实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标准,加大对工业企业超排、偷排的管控力度,加强对煤炭市场的管控力度,强化监督检查,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科学化、目标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摘掉了大气污染这个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把治污蓝图变成了蓝天白云。现已开始高起点编制扬尘管控、尾气防治、工业监管、燃煤管控、网格监管等8个方面的人为管控标准,巩固和扩大治污成效,固化和规范治污举措,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长效治污机制,指导和规范当前及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围绕公共安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根据《兰州市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南》,对全市482户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确认。市质监局还指导辖区内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电梯运行系统技术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的制定。全面实施《在用电梯安全评价规范》甘肃省地方标准,评价老旧电梯188部。全面实施《道路交通信号灯》国家标准,对全市285处交通信号进行改造升级,全部接入智能指挥中心。全面实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完善市内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工作。

  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在施工许可、施工设计文件审查、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备案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强制性标准。截至2015年底,我市已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18项(含运行标识1项),共203.72万平方米,其中三星级2项、二星级8项、一星级8项;通过施工图审查直接认定的绿色建筑项目28项,共294.50万平方米,我市实际执行绿色建筑面积498.22万平方米。造就了“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万达广场”等一批经典工程和绿色工程。

  标准支持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标准制修定工作兰州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数量和质量均居于全省前列。“目前我市已经有200多项地方标准,其中燃气服务规范、部分特色农产品标准等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市质监局标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质量振兴工作,在全市产品标准水平较高、质量稳定、知名度较高、争创名牌的企业中开展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帮助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逐步形成“以标准抓质量,以质量求市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水平。目前,落户兰州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秘书处4个,省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1个。“十二五”期间,不完全统计,兰州市地区各单位主导、参与制修定的国家标准近100余项,行业标准200余项。同时,加强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衔接配套,围绕“3+7”产业链,组织实施了79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8项产品通过省级鉴定验收,其中14项采用国标或行业标准,4项采用企业标准。这批“兰州标准”在可见的未来也必将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从而主导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兰州标准化工作根据本地特色和产业发展实际,基本建立了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的标准体系,拓展了工作领域,创新了工作方式,建立了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为标准化工作在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业等领域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体系对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来说,都会对生产经营起到促进作用,标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是产品的最基本要求,从管理层面讲,标准化管理是支撑起企业包括设备、财力、人力等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柱,从技术创新角度讲,标准化是支持企业技术标准实施和研发新产品的最基本保证。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