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最长限行令来临 市民称重新规划出行方式

17.09.2014  08:55

  原标题:最长限行令来临,记者对此进行了街头采访 面对限行市民称重新规划出行方式

  每到高峰期,兰州道路堵车都很严重。 首席记者 裴强 摄

  中国甘肃网9月17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李升) 面对即将而来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9月16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部分市民,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出行方式的变化。

  心声:公交应完备道路要畅通

  记者在西关什字抽样采访市民了解到,对于无车一族来说,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占到了七成,步行上班占到两成。其他市民则选择机动灵活的自行车,“拼车族”则占到极小的比例。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住在秀川,上班在西关,每天必经的西津路和临夏路最为头痛,尤其小西湖至西关这一段,让人头疼不已,有时候得堵上1个小时。赵先生认为,限行有利于缓解城区道路拥堵,坐公交出行更便捷。居住在拱星墩的李先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于住在东岗这一片的居民都有这样的体验,要么公交等不来,要么来了上不去,好不容易上去了又堵得走不动。

  记者走访发现,对于无车一族来说,单双号限行后,最为担心的就是公共交通资源跟不上。绝大多数受访市民呼吁,增加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加大发车频率,改变人多车少、有车上不去的尴尬。记者了解到,受到轨道交通和“上跨下穿”等重点市政项目建设的影响,由于施工占用大量道路资源,许多路口、路段变成了“瓶颈”,车辆通行严重受阻。特别是受天水路下穿工程施工路段半封闭施工影响,天水中路、平沙落雁、城关黄河大桥等路段交通压力非常大,交通拥堵严重。西津东路、临夏路、白银路、东岗东路、金昌路等多个路段在早中晚高峰时段也同样如此。

  改变:市民重新规划出行方式

  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单双号限行后,对于自己最头痛的问题便是如何接送孩子,现在每天开车接送孩子很方便,限行后,只有放弃开车,重新考虑坐公交,尤其马上进入冬天,不能开车送孩子真的很烦恼。而居住在西站的市民司女士则坦言,单双号限行期间堵车如果依旧,为了避免迟到,自己将选择回娘家住,“上次单双号限行,不能开车了我就回娘家住,离单位近,这次还是一样,毕竟坐公交还是堵车!”

  身为白领的史先生则表示,为了方便限行期间出行,他和媳妇商量再买一辆车,夫妻两个换着开。用史先生的话说,毕竟开车习惯了,加之单位离家远,不开车真的不适应。

  期盼:完善城区道路从根本上缓解矛盾

  当天早上11时,在瑞德摩尔购物广场,私家车主张先生听到记者单双号限行措施的提问后表示,“我认为现在主要是没有路的问题,机动车增长是个必然趋势,修地铁也是大势所趋,对于司机来说,最主要是无路可走,有关部门应下大力气修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私家车主刘先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于兰州这个东西狭长的城市来说,东西方向的道路较少,相关部门应该参考其他城市的模式,修建立体交通通行模式,脱离平面交通,打通交通拥堵的“任督二脉”。

  记者当日调查发现,在所有被访的有车一族中,所有的车主都提到了车多路少的现状,呼吁有关部门下大力气先修路。

  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对于兰州这个二线城市来说,限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得修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市民希望经历了城建大开挖时期和种种措施后,能够达到政府先期计划后的效果,毕竟城市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已经生活在这里,急也没有用。

  回应:限行有法律依据

  在记者当日的走访中,众多市民提出,兰州市此次实施长达6个月的机动车单双号“最严限行令”究竟有没有法律依据?

  针对市民关注的这些问题,记者16日采访了兰州市交警部门,兰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9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同时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也明确指出:“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此外,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正是基于这些法律依据以及兰州市实际需求,兰州市决定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