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要格外帮扶“精神贫困户”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贫困户大体上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显性的物质贫困户,主要缺的是“物质”;第二种是隐性的“精神贫困户”,主要缺的是“精神”。
对于物质贫困户,在工作中比较容易识别,并且通过一定的帮扶措施,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在这方面,做起工作来相对比较容易,各级干部倾注了极大的精力,收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对那些“精神贫困户”,因为识别的难度比较大,甚至容易在工作中忽视,看不到他们的“精神之痛”,就可能存在关切不够的地方,达不到有效帮扶的目的。这样的家庭虽然属于极个别的现象,但由于情况复杂、影响较大,就需要格外关注和帮扶。
目前正在开展的双联行动“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强调不漏村、不漏户地开展走访活动,重在发现问题、反映民意、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这是扶贫工作的再用力、再深化、再精准,对更有效地识别和帮扶“精神贫困户”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
分析造成“精神贫困户”的原因,虽然根子在于物质的贫困上,但又有其他因素的累加性影响,使得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足,甚至有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民生情怀,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家庭一样去看待,把他们的困难当做亲人的难处去倾听,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敲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摸清他们的“精神之痛”在哪里。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袪除病痛”。就是对于这样的家庭,在给予物质关怀和积极帮扶的同时,还需要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结和“病因”,进一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通过贴心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从而有效疏导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消除阴影,看到今后的希望,增强生活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各级干部:“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所以,我们的扶贫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的思想,以真心去贴近民心,以深情去开展工作,特别是做到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双管齐下,既让农民富裕起来,也让农民快乐起来,充满信心奔向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