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探索盐碱地种水稻:田间荡绿波 候鸟往北归

26.06.2019  04:21

  中新网兰州6月24日电 (记者 魏建军 高莹)“种了有半个多月,如今稻田已荡绿波,国庆期间就能成熟开镰。”在建筑行业打拼数十年后,袁兆全开始“不务正业”,并首次尝试在兰州新区盐碱地种植水稻。他说,如果试种成功,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既能改善当地局部环境和气候,更能帮农民“拓展业务”,增收致富。

  兰州新区位于西北内陆,千百年来,在这块被称作“秦王川”的土地上,当地农民都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

图为王玲崇捧起一撮沙土分析当地的土质条件。 魏建军 摄

  可是,近日在兰州新区火家湾村一片被农民“抛弃”的农田里,首批13亩“砂地水稻”在这里试种。村民张旺德告诉记者,以前只是电视上看到水稻,没想到有一天,能在自家门口看到种水稻。

  能让西北偏北的旱地民众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是袁兆全的愿望,也是研究种植“沙漠水稻”已有7年时间王玲崇的希望。就这样,王玲崇与袁兆全“一拍即合”,双方在多地考察后,最后决定在兰州新区开辟试验田。

图为“绿波荡漾”的水稻田。 魏建军 摄

  “辗转甘肃,半年有余。踏上这条无名小路6年多的‘战荒漠’创业,变不毛之地为沃土之梦想仍不休不止。”王玲崇在其“朋友圈”如此写道。

  据统计,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冲积荒漠、盐碱地和沙地等。王玲崇说,从黑龙江的平原沙地到内蒙古科尔沁沙漠,“都不是问题。”水稻培育及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完善了,但到这边来,刚开始却有点束手无策。

  “最大的难度在于它的失陷性,比流沙沙漠更为难,而且保水性非常差。”王玲崇说,石缝隙中残留沙土,水渗透下去这些细小的沙土就会随着石粒往下形成一个塌陷。现在看到的这块稻田,水如果饱和的话,3个小时就已经开始干枯,产生裂痕。下渗量远大于蒸发量,就要重新采取防下渗的技术。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水稻插秧。 魏建军 摄

  他举例称,这种砂田的失陷性,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经过深翻耕、平地、激光精平后平爬打浆等多到工序后,将土地平整,然漫灌几日后,大小低洼处达9处,于是采取小梗台节流、低洼回流池、排灌活水渠等田间分水的土法进行土地追平,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对后期失陷性导致土地坑洼的处理。经实测,比前阶段节水1/3左右,每10亩每天用水432立方左右。

  自从这些水稻种在了砂石地上,王玲崇就没有停下来过,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捧起一撮沙土说,沙地土壤承弱碱性,经过检测碱性在8.1左右。通过原生态基质进行育秧,羊粪牛粪醋糟搭配进行有机肥调配,农作物轮作、间作和生态养殖杀虫等自然农法进行有机种植。

  王玲崇介绍说,水稻的正常生长周期是157天,但兰州新区不符合157天的水稻生长条件,最多生长135天。经过多次考察当地地质、气候等条件,并联合水稻研究所进行研究培育,专门培育出了针对兰州新区生长周期的两种种子,一种生长周期132天,一种135天,在有效的周期内实施种植。

  记者了解到,在水稻的田间管理当中,包括人工除草环节、修复环节,他们会请当地的农民,以日结算的方式,助其增收。王玲崇告诉记者,未来如果大面积种植成立农场,可能会采取农民入股的形式,当然,还有农民以准工人的形式或农转工的形式进行精扶贫,把他们变成田间管理员。

  袁兆全表示,虽是砂石盐碱地,但也有其好处,“富硒弱碱”,再加上兰州新区昼夜温差大,中午一两点高温时,适当排出稻田里的水分,进行高温杀虫。只要种出来,产量不一定很高,亩产300多斤,品质却可以保证,是纯有机的。

  让袁兆全没想到的是,“种了水稻后发现,燕子、水鸟都来了,改变了当地小局域的气候。”他计划明年扩大到上千亩,大面积推广,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也算在兰州新区历史上也创造了个小奇迹。“就叫‘陇稻’,或‘兰州一号’吧!”袁兆全感慨道,就是“咱甘肃人自己的水稻”。(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