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建设乘风扬帆

02.10.2014  10:00

  转眼间,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历了整整3年,也度过了跻身国家级新区后的两岁生日。

  3年来,兰州新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产业先导、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突出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从一片农田与荒滩交织的土地,到一个初显规模的年轻城市,兰州新区的快速崛起令世人惊叹。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沿兰州新区经十三路向北,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施工机械轰鸣,建设者们正在加紧建设。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合肥市科天化工有限公司辐射西北的水性化工基地——兰州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这一项目主打产业既有进入863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水性合成革项目,也包括具有核心专利30多项的水性树脂项目,建成后可带动上游有机化工、下游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

  兰州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项目只是兰州新区招商引资成果的一个缩影。升格国家级新区以来,兰州新区不断简化项目落地程序,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首问责任制,努力打造“项目落地最快、投资环境最优、企业满意度最高”的软环境,探索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服务流程和制度体系。

  按照“选商择资、招大引强”的理念,兰州新区紧紧围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以国内领先、拥有先进专利技术及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紧盯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大数据、电子商务和跨国企业,展开广泛招商。

  通过驻点招商、上门招商、精准招商,3年来,兰州新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项目284个,总投资3794.6亿元。其中,2014年新引进项目57个,总投资1442.6亿元。绿地集团、正威集团等34家“500强”企业已入驻兰州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开放平台建设加快

  今年7月,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至此我省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保税功能和政策优惠,由海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无疑为兰州新区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区有很多好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缺的就是一个能把这些优势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的平台。”兰州新区有关负责人说,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获批,使兰州新区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有了强有力的抓手。

  为了使综合保税区早日发挥效益,兰州新区在今年3月就提前启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今,已编制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围网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综合服务大楼、市政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为力争明年6月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瞄准白色家电、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兰州新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展开综合保税区招商工作。目前,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已与东莞海天磁业、中欧金属交易公司等签约引进6个项目,并对50家在中西亚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展开深入跟踪对接。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区建设,基础先行。3年来,兰州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立了科学指导新区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开发建设以来,兰州新区全面实施了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其中,道路建设总里程达4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达197公里;水、电、气、热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建成,为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兰州新区还启动兰州至秦王川快速通道的建设,建成中川至马家坪铁路,进一步畅通了兰州新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实现了兰州新区与兰新铁路的连接。同时,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当中。

  面对常年干旱、少雨、多风沙、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的自然环境,兰州新区根据“一心两圈”的总体建设布局,在核心区着重建设城市景观系统,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发展近郊生态产业景观圈和外围生态防护屏障圈,打造多层次的生态屏障,努力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按照“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生态建设中心思路,兰州新区大力开展生态防线建设,发展经济林产业,开展荒山荒坡整理。以国家级湿地公园、新区水系、道路绿化、南北山生态建设为核心,兰州新区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3.8万亩,建成了2号生态湖等人工水系,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他水系和景观正在加快建设,使秦王川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如今的兰州新区,正迎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浩荡春风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