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兰州文化特色品牌今年有望亮相
原标题:我市文化建设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多项兰州文化特色品牌今年有望亮相
兰州水车
《大梦敦煌》剧照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作为昔日丝绸之路重镇的古老金城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4年以来,全市文化建设紧紧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围绕构建“6551”文化产业体系,积极的推进了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开拓创新。如今,我市的文化建设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成为了“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及相关文化部门负责人热议和思考的话题,而进一步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兰州的文化影响力,则在众人的津津乐道中成为了最佳的构想。
本土文艺精品对外交流活动有望年内启动
去年以来,本着“节俭办会、突出特色”的原则,我市先后成功举办、参与了新年音乐会、国际鼓文化艺术周、黄河风情文化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兰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暨第六届兰州社区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力地宣传展示了兰州文化的魅力。其中,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几项大型文化盛会都十分精彩,吸引了来自国内大部分城市以及十几个国家的诸多嘉宾到场,昔日丝路重镇、今日黄河名都的人文风貌、繁荣盛景以及特色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据市文广局局长、政协委员韩德才介绍:“为了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已经成功的依托本地大型品牌文化活动为平台,重点将丝路沿线国家嘉宾以及诸多国际友人‘请进来’,让多姿多彩的异国文化云集金城,力求让百姓感受到昔日丝路文化繁荣的盛况。下一步,我们还将尝试以‘走出去’的方式启动全新的文化品牌,初步设想在丝绸之路沿线选择一些国家或地区,举办群众自发、专业文艺团队对外交流活动,带着我们引以自豪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大梦敦煌》、浓缩本土千年文化的非遗项目精品展示、享誉全国的群文建设精品团队以及彰显本土艺术家巅峰实力的《大河魂》美术作品展等高档次、高水准文化项目,用多角度、全方位且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生动展示丝路重镇兰州的时代新形象,以文化为桥梁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以交流为手段学习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他说:“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带来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紧紧把握‘文化先行’的先天优势,在聚人气、促和谐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共赢、发展,力求在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中取得显著的成绩,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为本土文化打造全新高端载体:兰州音乐厅
“我们的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等也好,表现这些东西都要有一定的载体,这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市政协副主席范文告诉记者:“比如说,兰州水车博览园就应该打造为黄河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却依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那将可以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文化传播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在进一步完善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博览园里新规划的兰州音乐厅能尽快地建好,然后把我们兰州鼓子、敦煌艺术等精彩的地方文化搬进去。因为,文化的很多东西是可传承的,是实体存在的,有些是以动态呈现的,所以说没有舞台就唱不了戏;如果说没有表演文艺的地方,那么再精美的文艺其存在都是无价值的。”
采访中提到的这个兰州音乐厅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早于2011年启动,但原选址由于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该项目一直未能开工建设。2013年底,兰州市经多方选址后决定让其落户在兰州水车博览园内,这也是有效整合兰州水车博览园4A级景区与兰州演艺集团文化资源的一次大手笔规划。兰州演艺集团创排的《西出阳关》、《大梦敦煌》和《鼓舞中国》等精品文化品牌剧目,都有望能在未来“兰州音乐厅”的舞台上为国内外游客和市民一展风采。
据了解,在兰州演艺集团的设想中,将以“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定位,建设以高雅艺术演出为主的兰州音乐厅、打造创演一台国内一流的大型常态性实景演出、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并以这3个项目为龙头,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周边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文化园区,建设兰州旅游文化的名片。其中,建成后的兰州音乐厅将可以容纳1100多个观众同时观赏演出,舞台功能几乎囊括了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其外观宛如一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璀璨“宝石”,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全新文化旅游品牌。
“因为文化先行的主要内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而要确保文化交流、传播通道的迅速、准确、有效,其中应率先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传播的优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演艺集团董事长、政协委员苏孝林说:“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战略,主要应尽可能发挥出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开放包容的优势,以一流本土文化传播为打造民心相通的文化软环境率先铺垫,努力为下一步的国际文化交流准备理想的展示场所。”
用顶尖的艺术重现丝路盛景诠释丝路文化
负责兰州音乐厅项目的兰州演艺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新成立的国有重点文化企业,其前身是兰州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和演出剧场集合而成的集团式演艺机构——兰州大剧院,在兰州文化发展史上曾谱写过辉煌的历史。所属院团演出活跃,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出访过俄罗斯、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5大洲20余个国家,代表了兰州演艺发展的最高水准,引领着我市演艺事业的发展方向。
丝绸之路在被尘封了数百年之后的今天,重新回归到了世界舞台,用什么文艺作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兰州演艺集团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那就是用顶尖的艺术重现丝路盛景、诠释丝路文化。近年来,集团始终坚持在“敦煌丝路多民族”的基础上提升认识,上下一心做好做精西部文章,目前正在对展现丝绸之路文化的精品剧目《西出阳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演绎和诠释。
苏孝林告诉记者:“我们还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继续推动精品剧目《大梦敦煌》的国际演出,用‘走出去’的办法讲好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故事。此外,我们还打算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文化交流为目的,创作演出一台高品质的多媒体音乐舞蹈晚会,以兰州这座黄河之都的名义为‘一带一路’建设量身打造出专用艺术精品。我们要用艺术的创造力进一步挖掘和标榜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要从史诗的角度去看待、打造,因为无论舞剧《大梦敦煌》、《西出阳关》包含了多少丝路故事,却始终都是为了体现一个传播友谊、爱好和平的伟大主题。”
兰州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整装待发”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具有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生态独特等诸多优势,特别是甘肃作为国内历史文化和民族聚集区,更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为兰州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因此,借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结合以快速发展的模式成为了我市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举措,也成为了全市文化产业在2015年得到强力推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市文广局副局长朱秀红说。据悉,2014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了增加值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相关部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多措并举,文化产业实力日益壮大。
截至目前,全市74个年度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中已开工项目为53个,累计完成投资92.14亿元。其中,青城古镇、仁寿山生态文化景区、河口历史文化街区、什川生态旅游景区和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李家庄画家村等文化旅游景区、产业园区项目进展良好,已初具规模;凝炼启动了兰州红色文化旅游、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华夏文化宫、锦绣丝路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主导实施了兰州华夏青瓷博物馆、兰州天龙大剧院、文化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文化产业项目,华夏青瓷博物馆预计年底前可以封底,其余两个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这次受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必然会凭借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的落地营造氛围,积聚人气。”朱秀红告诉记者:“古丝绸之路横贯亚欧,为沟通东西文化、促进商贸往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们留下了经久不衰,享誉世界的旅游精品线路。如今,经过科学、合理的全面整合和特色鲜明的挖掘打造,兰州本土文化旅游资源也已经初现品牌实力并‘整装待发’,期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够有机会精彩亮相。”
5030万助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兰州绚丽夺目的人文历史资源,虽然这里是个充满历史传奇和古老文化色彩的城市,但目前现有的深厚人文资源其挖掘和开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开发乏力使兰州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尚显不足。”政协委员杜擂升在接受采访时,将对城市人文资源的挖掘落脚在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之上,他说:“兰州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沿革、古迹、名胜、风土人情、有山有水、人物等历史文化内涵有具体体现也有重要标志,一些人文景观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特别是,还有很多近现代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遗产如果能在有效、全面的保护中重新焕发文化活力,将成为兰州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时极具历史份量和文化厚重感的财富。”
2014年以来,市文广局党组抢抓发展机遇,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强力推动我市文物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显著推进了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目前,我市各类文物遗存86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其中国保10处、省保49处、市县保21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传统村落3个。
韩德才告诉记者:“我市现存的文物是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所拥有的珍贵记忆,更是兰州先祖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很多都是这座丝绸之路重镇当年辉煌、鼎盛的见证,对进一步挖掘、整理丝路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文物保护部门及广大市民都有责任传承好祖先留下的这笔文化财富,力求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好的精神家园,为兰州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源泉。”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获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2项,争取到位的中央专项补助经费5030万,2013和2014两年所争取到位的国家资金超过以往历年争取上级资金的总和,这强力推进了我市重点文物和乡土建筑新品类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效推动了我市华夏文明的传承,为下一步响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战略为我市文化建设创造新抓手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其实,‘一带一路’的概念提出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无论是文化上也好,旅游上也好,兰州一直把这一方面作为自己的一个资源优势来看待。”结合自己曾多年从事旅游、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范文谈到了心中对这个战略构想的思考和认识,他说:“在以往的时间里,兰州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不足的方面,那就是过于概念化。如果说,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要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文化资源来开发的话,那必须首先搞清楚丝绸之路的文化有哪些并要具体化。”
他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我市现在要解决的不是资源的挖掘或历史文化的整理,怎么样落地才是当务之急,要在避免发生‘离地三尺’的情况上下足功夫。我们曾经花了不少钱搞了很多规划,但相当一部分方案最终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很多方案等搞成了也就等于结束了。其实,不是我们的实施、操作、运行的能力差,关键是罗列的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所谓的规划永远停在概念的角度,大而全却大而空,所以令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只有迅速调整发展思路,立足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在脚踏实地的深入挖掘中寻找、把握新的机遇和抓手,才能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2014年,我市紧紧围绕省委“3341”项目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了兰州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加快兰州率先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在这块土地上被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新的一年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又将为我市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抓手,引领着我市文艺创作、演艺精品打造、品牌活动展示、文化设施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 (记者 李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