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化扶贫改变一个村庄的未来(图)

11.11.2015  10:51

  原标题:乡村舞台秀才艺农家书屋品墨香

  文化扶贫改变一个村庄的未来

  太平鼓表演

  10月下旬,秋意深深,阳光依然温暖。蔚蓝如洗的天空下,榆中北山的坡地上,被浓霜“杀”过的玉米秆一垄一垄,秋风拂过,枯黄、干瘪的叶子发出吱吱咽咽的声响来,秋粮大多数收完,村民一直忙碌的脚步也松缓了下来。

  中午吃完饭,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蔡海江并没有休息,他径直来到村上的农家书屋,拿起一本《农业实用技术》仔细阅读起来。自2012年我市双联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到目前,过去文化贫穷的乡村建起了一大批文化场所,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室,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近郊富饶乡村还是偏远贫困山村随处可见;跳舞、唱歌、阅读、下棋……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的熏陶与渗入下,改变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正是我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依托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的可喜成果。如今,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田野乡间。

  帮扶共建小乡村有了大舞台

  10月14日,秋高气爽。一大早,采访组从永登县城出发。沿着大路,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九曲回转间,一路行驶20多公里才来到永登县民乐乡下川村。虽然太阳当头照,但凉意透心。在村委会,乡长狄生龙就热情地介绍起情况来。下川村是全市今年91个脱贫村之一,也是民乐乡今年8个脱贫村中的一个,位于民乐乡北部,属半干旱二阴山区。谈起老百姓日子的过法,狄生龙说,这里的种植业纯粹是靠天吃饭,老百姓也没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吃过晚饭后就是老婆娃娃热炕头。

  自从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以市住建局为组长单位,市水务局及县上的帮扶单位的扶持下,不光是下川村,民乐的23个村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在,早晨和傍晚,家也不收拾,妇女们就匆匆忙忙地往文化广场赶,十几分钟就密密麻麻来了几十号人,跟着《小苹果》跳着广场舞,整个乡村看着都有了人气。下川村驻村队长——兰州市中川上水绿化管理处的巨军带着记者,去看新建的文化广场。他告诉记者,广场有2100平方米,大戏台有90平方米。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这里每天晚上的广场舞,从来没间断过。在广场,此时正有几个农民聊着天,记者走过去跟他们打招呼并问:“文化广场建的好不好?”他们都频频点头,大加称赞。

  而兰州市检察院、榆中县检察院等单位帮扶的榆中县龙泉乡杨家咀村另有一番景象。10月10日,采访组来到这里。在刚刚建好的村委会,一栏之隔就是一个偌大的广场。针对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居多的实际,各帮扶单位在今年硬化了1260平方米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村里的老人们在一起健身娱乐、互相照应、排解孤独,也解决了外出打工的人们的后顾之忧。据村支部书记董俊仁介绍,联扶单位帮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6个活动室共60平米,照料中心里面桌椅板凳、橱柜,活动器材样样俱全,棋牌室、舞蹈室门类多,现在村里的老人们一有空就跑过来了,一起说说话、唱唱歌,娱乐一会儿,老人们可高兴了。特别是今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文艺演出,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充满着质朴的乡音,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专业的演员,但村民们怀着饱满的热情纷纷一展风姿和歌喉,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杨家咀村文化广场早已建好,但在建设中发生的一个故事至今在这个小山村流传:在文化广场建设时,中心有个电线杆需要移除,于是联扶单位——榆中县检察院主要领导找到兰州市供电部门进行协调,经过双方的积极商讨,最终移除了电线杆,让山区群众真切感到精准扶贫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到2015年,在每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每个贫困村建设标准文化活动室,这是全市精准扶贫及推进全面小康建设“1+21”方案中提出的一个目标。据市文广局相关人士介绍,综合文化站(简称乡村大舞台)是指整合我市农村现有的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科学普及、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单位等阵地,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2015—2017年度全省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任务分解,我市2015年要完成8个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完成199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100个。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2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160个,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80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而农村离不开文化的小康。市委市政府把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重中之重,投入资金1250多万元,加强128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硬件建设,并配备桌椅、电视机、电脑、音响等设备,建成91个贫困村文体活动广场,共开展各类汇演、展演活动120多场次。

  精神食粮文化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感

  “请大家再听一遍,这些地方的唱腔要婉转些,才能体现鼓子的韵味。”9月的皋兰,云淡风轻。县文艺局干部杨静琴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水阜镇综合文化站,与兰州鼓子协会成员排练新近谱曲的作品《名藩皋兰我的家园》,古婉壮丽的唱词融合着些许灵动,在弦子、板胡、扬琴的伴奏下更显得娓娓道来,余音袅绕,每个弹唱者的脸上绽露出幸福。“原以为‘乡村舞台’就是村民找乐子的地方,没想到还引来了国外的艺术家们,嘿嘿,真是好看,我算饱了眼福。”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宋辉祖兴奋地说。

  宋会长所说的正是今年7月份,我市举办的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中国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期间,共安排8个国外文艺演出团队和我市乡村业余文艺团队深入农村举行中外团队“乡村舞台”大联欢活动,来自国外的演员们用艺术的语言与当地村民组成的群众文艺团体进行了切磋与交流。

  乡风乡韵,最高兴的莫过于乡亲。2014年7月,我市开展了以“双联”为主题的双联乡村广场舞大比赛,乡亲们和联扶干部一起载歌载舞,用淳朴的舞姿和发自心底的笑容表达了对双联活动的支持和拥护。五区三县的2000多名基层群众和双联干部踊跃报名参加,1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比赛,上百万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实况。据介绍,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双联”行动在我市开展以来,各县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乡村都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伍。举办双联广场舞大赛,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人们由此了解了我市“双联”工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舞台语言表达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幸福乡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文化,将文化作为幸福的一种体现。农民在富裕起来之后,最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教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