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政协委员】加强残疾人专业康 复机构建设
原标题: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
中国甘肃网2月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颜娜) 住在我市的张某夫妻,如今已经70多岁,膝下有一个40多岁患精神病的儿子,未成家,无子女。老人眼看着无力照看儿子,想将自己的一处房产作抵押来支付托管儿子所需费用,但因没有政策,没有机构去做这件事而苦恼。在全市还有许多残疾人家庭被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困扰着。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市民盟的政协委员们发现很多类似的问题,建议加强我市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
兰州作为拥有36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会城市,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的符合标准的公办专业残疾人康复机构,只有单项康复机构——市聋儿语训中心和成立于2011年的兰州市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只有个别科室能开展的脑瘫训练、白内障复明和精神病管护等工作,项目少,功能不全,其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均难以承担起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担。我市现有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民营康复机构10余家,大多数机构的工作人员在10人以下,能接纳的残疾人康复人数20—30人,这些机构分属于残联、民政、卫生、教育等不同部门,经费、基金来源渠道不一,救助方式不同,多头管理使得有限的救助资金难以整合,使用效率不高,导致有的重复享受救助,有的“三不靠”无法享受。
市民盟的政协委员建言,应该加强我市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的各类康复机构的建设。通过兼并、合作、重组等多种方式使现有的康复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可以加强民办康复机构建设与管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各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增强。对不符合条件,无能力完成任务的康复机构进行淘汰;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康复机构,应尽快解决其医疗资质问题和参加医保报销问题,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在全市布点,统一规划,投资建设一批公办的专门性的康复、托养或培训就业机构。建议优先办一所智力残疾康复托管机构,将这类人群统一管理,为这类人群的家庭及早减负,使他们能同步进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