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收藏者二十载保护丝路古毯
中新网兰州4月20日电 (杨娜 高莹)“一部中国古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陆路丝绸之路的文化、贸易乃至政治发展史的佐证。”收藏古毯二十余年的王选成认为,古毯就是丝路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承载传递的文化元素,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4月中旬,第八届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上,王选成展出的丝路古毯,吸引了大批市民观赏。历经百余年的风霜,纯手工编织的古毯,依旧色彩鲜亮,毛色柔顺。王选成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正是古毯的魅力。
王选成展示收藏的古毯。 杨艳敏 摄“世界范围内,古毯分为西方古毯和东方古毯两大类。”新疆博物馆出土的一块东汉时代的古毯碎片,证实了中国编织使用古毯的历史并不晚于西方,而在王选成看来,古毯学的研究价值更是不亚于敦煌学。
出生于古董收藏世家的王选成,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对古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从甘肃临夏收回第一条古毯时,王选成叹服于古毯那历经百余年不变的色泽,便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王选成介绍古毯的历史。 杨艳敏 摄对于古毯的类别,王选成介绍,一百年以上的毯子,才能称之为古毯。并且在编织方面要纯手工编织,羊毛要选用当地土种羊春秋两季的活羊毛,在构图方面还要能表达当时的文化特点,满足这些条件的毯子,才能称之为古毯。
二十余年的收藏经历,当王选成沿着先辈的足迹走过古丝绸之路,将一条条古毯从濒临消亡的境地“抢救”回来之后,他所收藏的古毯逐渐地形成了体系,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使命。
“中国古毯分为六大体系,我现在的收藏就基本上已经形成体系了。”一条融合印度、埃及等文化元素的古毯,能有力地证明当时文化交流、碰撞的繁荣景象。王选成认为,“器以载道”,研究一条古毯,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经济、贸易发展。
而这样文化的承载者,在普通人的眼里,或许只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物件而已,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在若干年之后,由于使用、保存不当,就会消亡。为了从一位老人手里收回一条古毯,王选成整整六年,都往返于兰州与内蒙古之间,甚至在春节的时候,专程去拜访,最终将古毯带回来。
为了修补破损的古毯,王选成专门去外地学习手工修复技艺,尽可能地保持古毯的完整;为了将所收藏的古毯进行规范的分门别类,王选成查阅大量古籍资料,保证体系分类的严谨性。
一百多条古毯是他珍视的宝贝,他想尽自己的努力,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以及编织技艺传承下去。多年之后,他花费心力收集的古毯,能为致力于研究古毯学的学者提供实物资料,让其被世人所知晓。
被称为“踩在地上的软黄金”的古毯,在王选成这里,是凝结了二十余年心血的“良心”。他希望能为它们找到更好的“归宿”,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被更多的人了解,发挥更大的价值。(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