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兰州打造成为向西开放的“金码头”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中关于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明确指出,要以内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日前,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时指出,要持续打造开发平台,使兰州从古丝绸之路的“旱码头”,成为向西开放的“金码头”,这一定位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也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兰州、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增强经济交往便利化为目标,不断提升“金码头”综合竞争力。“码头”本意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码头一词被赋予了交通方式转换、生产要素集聚的涵义。兰州打造向西开放的“金码头”就是要充分发挥兰州在各种生产要素“引进来”、“走出去”过程中自由流动的集散的作用,所以经济交往便利化程度则是“金码头”含金量的衡量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人员流动的向心力、产业集聚的密集度、贸易合作的耦合度、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生态环境的优美度等。
以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为根本保障,不断提升“金码头”的政策倾斜力。东部地区多年来对外开放的经验表明,国家对于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对于开放事业的推进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在总结我国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开放区的设立与推广经验的基础上,以锐意改革的勇气进行制度创新,争取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落子兰州。还要建立与向西开放“金码头”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规范的市场氛围,引导市场要素合理高效流动,破除行政壁垒,提高企业活力。
以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金码头”的通达力。“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兰州作为大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随着兰新高铁的开通以及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兰州-合作、兰州-张掖城际铁路的建设,兰州已成为直接连通7个省会(首府)的西部重要铁路枢纽中心城市。这是兰州打造向西开放“金码头”的最大优势。继续通过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大交通通讯体系,大幅提升兰州对外通达能力,打造内联全国、外通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通通讯枢纽中心;随着重庆、成都、郑州、武汉、兰州、义乌、长沙等城市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作为中欧班列必经地的兰州,通过建设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把兰州打造成中欧运输中转中心城市。同时抓住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优先发展领域的机遇,发挥兰州的比较优势,找准开展工作的对接点和突破口,有选择地确定实施一批关键项目和重点工作,从多个层面促进与中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新市场。
以再造丝绸之路文化辉煌为纽带,不断提升“金码头”的文化传播力。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和重要的茶马互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民族的交融,使兰州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地域文明与黄河文明,这不仅是兰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久推动力,也是兰州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唯有强化民族地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力,双方的文化交流才有不竭动力。兰州要充分利用国家确定的“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政策优势,以民族地域文明与黄河文明为内容,适时举办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论坛,并以此为契机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同时创造出一批体现黄河文化感染力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书画作品,让中亚地区百姓喜闻乐见,不断提升兰州的文化传播力。
以“兰州蓝”为持续宣传新名片,不断提升“金码头”的城市形象力。城市形象力,是区域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引进人才的内在需要。当一些城市的霾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时,兰州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位列2015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五位,而且兰州市民开始骄傲地在“朋友圈”幸福地“晒”着“兰州蓝”。“兰州蓝”不仅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和软实力。下一步要持续挖掘与展示“兰州蓝”的独特魅力,让“兰州蓝”成为兰州向西开放的新名片!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