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惠民政策集束发力解民忧
在七里河区八里镇侯家峪村,每天一大早就能见到一个身材纤细的女孩在悉心照料圈舍里的羊羔。她叫卢婷,是七里河万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卢婷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创业,经过一番打拼,如今,她的合作社出栏的湖羊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尽管羊肉价格比较高,但是仍然供不应求。除了销售羊肉外,种羊也受到了其他养殖户的追捧。前几天,她销售了69只种羊。“一只羊卖1300元呢。”卢婷高兴地告诉记者。
创业明星不断涌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在我市,像卢婷这样的创业明星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法规政策,促进就业工作指标列入政府每年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及市政府实事项目,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生就业360”服务品牌推广等就业专项活动成效突出,就业总量稳步扩大,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08万人。
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建设就业见习基地、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实施“百千万”劳务基地培育工程,强化劳务品牌培育,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161.84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203.38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截至2014年底,共有4.53万户小微企业,吸纳就业54.96万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2万笔、34.36亿元,扶持带动8.56万人实现就业。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行动和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到26家,在创企业达到6569家;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机构平台全面建成,网上就业信息服务实现上线运营。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探索建立了灵活就业人员、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原“五七工、家属工”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不同养老保险的整合、并轨机制,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自由转移接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完全建成。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4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6.16万人,较2010年增长51.0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4.05万人,参保率达96.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两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均有提高并稳定在96%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380元;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70%。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有力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的发展。
单一的社会救助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金永华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为配套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由单一的救助方式向多元化救助方式的转变,救助对象由城市向农村拓展,救助标准逐年提高,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记者了解到,我市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和分类施保下的应保尽保。“十二五”末,我市城市低保标准达到515元-387元,月人均补差352元,保障对象涵盖城市所有困难群众,保障人数稳定在7万人左右,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规范运行。
农村低保逐渐实现以“保主保重”为原则的应保尽保。到“十二五”末,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453元,最高6180元,月人均补差149元。农村低保一类对象补助水平达到了275元/人∕月,农村低保二类对象补助水平达到了234元/人∕月。2011年,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不低于2200元,市委、市政府连续五年把最高五保供养标准列入为民兴办实事当中,到“十二五”末,我市农村五供养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414元,最高6180元。
一组组温暖民心的数字和事例背后,是我市和谐发展的铿锵足音和惠民阳光。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赵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