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庄严寺:一座唐代寺院的传奇

10.10.2015  09:19

  原标题:庄严寺:一座唐代寺院的传奇

  讲述人李智我省著名秦腔史研究专家曾长期住在庄严寺

  上世纪六十年代庄严寺大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庄严寺

  迁址后的庄严寺

  手绘的庄严寺平面布局图

  不久前,我们看到了一份手绘的庄严寺平面布局图。于是,一座盛唐寺院的传奇向我们走来。

  庄严寺,兰州历史上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坐落在张掖路上,相传是隋末金城校尉的故宅。薛举,系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其父薛汪时徙居金城。隋末,薛举先起兵反隋,后来同李唐对抗,被李世民所灭。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敕建薛举王宫为庄严寺。唐贞观初年,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师,从秦州跋涉而来,据说曾在庄严寺内住宿一夜,第二天过河向西而去。

  千余年间,庄严寺规模日渐兴盛。有记载的维修就有元至元间、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重修。据说,以前庄严寺规模很大,寺院的山门在今双城门东侧。在明永乐时,山门改建为广福寺,由此人们不难想象庄严寺的规模。而今,曾经坐落在张掖路繁华闹市区的庄严寺,被异地迁建到了五泉山的二郎岗。虽然高居在山腰台地上,看上去也颇具气势,但早已不复曾经厚重的文化底蕴了。曾经令人们向往的庄严寺“三绝”也早已消失了,只留下了无尽怀想,令人唏嘘。

  著名秦腔史专家李智,曾长期居住生活在庄严寺内,这座古老的寺院承载着他浓浓的感情。长假前,他绘制了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庄严寺平面图,给我们讲述了庄严寺曾经的故事。

   薛举死后,他的王宫就闲置了

  第一次到庄严寺是在1949年。那时,我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读书。课余时间,经常到庄严寺玩。那时,庄严寺是民众教育馆,不收门票,免费开放。进门,人们就能看到两侧厢房里摆放着一溜展板,展板的内容是红军长征的内容,有翻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抢夺腊子口等内容,还放电影,正月十五还有灯谜会。这时的庄严寺很热闹。

  不过我没想到,12年后,我会住进庄严寺,更想不到,六十多年后会画一个庄严寺的平面图。解放后不久,庄严寺就改成了省立兰州市人民文化馆,还开办了夜校。1958年,寺院划归兰州市文化部门使用。我是1961年住进庄严寺的,当时庄严寺是市上的文化大院,秦腔剧团、木偶剧团等演出团体。用房紧张,不少人和我一样,吃住在寺里。

  庄严寺的故事要从薛举说起。薛举是隋末的金城校尉,他有一副好身体,人们用魁梧雄壮形容他,尤其骁勇善射。而他家更是钱财巨万。有钱,有勇,而且善于交接各地英豪,隐隐然成为一方英豪中的老大,这种人,古人叫长雄,对他们还有一个更直白的称呼——豪强。隋末,乱世中,造反的带头大哥,往往就是薛举这类长雄。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任金城府校尉。这是金城县令郝瑗的主意,也是病急乱投医的策略。因为灾荒民饥,陇西盗贼蜂起,急需人率兵镇压。这时,天下豪杰蜂拥而起,薛举自然不愿意为隋王朝卖命,就率人在酒宴上劫持了郝瑗,随即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封薛仁杲为齐公,小儿子薛仁越为晋公。此时,天下豪杰四起。

  在轰轰烈烈的反隋队伍中,薛举所部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有人推测薛举可能夺取了隋陇右牧,获得了大批良马和牧卒,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骑兵。薛举兵峰极盛时几乎占据陇右大部分地域。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与李世民战于高墌(陕西长武北)城,获胜后病逝。其子薛仁杲继立,谥薛举为武皇帝,未及安葬,薛仁杲就被唐军消灭。

  薛举被灭,他的王宫也就无人敢用。武德二年,李唐王朝处理西秦霸王遗留问题时,将他的王宫改建为寺庙。这就是庄严寺的来历。人们推测,当时,朝廷只是下了文件,具体怎么改,还看地方。似乎是一位姓麴的人出钱改建了寺院。以前,曾有一种说法是,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唐初修建木塔寺时也修建了庄严寺。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疆高昌古城做的调查发现,唐初时,高昌国王对唐王朝持敌视态度,他是不大可能到兰州来修建寺院的。不过,当时金城麴氏是大姓,薛举的皇后就出自麴氏,高昌国王麴文泰也出自金城麴氏,金城还有个大富豪麴永。因而,最大可能就是麴永出资修建了寺院。

   千年寺院,三绝传世,宋元高人留大作

  到了贞观初年,寺院里总算迎来一位名人。他就是玄奘。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一说贞观三年八月)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非凡的5万里西域之行。出长安后,他遇到了在长安学习完《涅槃经》回天水的僧人孝达,于是两位僧人结伴西行。大师是孤身一人西行求法的,悟空、八戒、沙僧都是后人虚构的。到秦州后,玄奘又遇到了一个到兰州的人,于是又结伴来兰州。在兰州住了一夜,据说玄奘就住在庄严寺内。第二天,他随送官马的人去凉州(武威)。然后,冲破各种阻挠,战胜各种艰险,抵达了印度。不过,玄奘夜宿庄严寺,似乎是一种推测,因为尚未发现有关的记载。唐时,金城关一带就已经是著名渡口了,高适岑参都曾写诗,而庄严寺离渡口很近,行走比较方便。

  庄严寺有闻名遐迩的“三绝”。哪三绝?就是塑、画、写。不过,这三绝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沉淀下来的。塑绝应该是王宫改建寺院后就有的,因而塑绝是最早的。

  我们住进去时,寺院早就成了办公场所,一些塑像也被人们用三合板钉起来,一些还能看到样子。寺内的主要造像在前、中殿内,大体有三佛二弟子四菩萨、韦陀及布袋和尚、四大金刚、阿难、迦叶等等,塑像栩栩如生,工匠们将衣服的皱纹都表现得非常完美,似乎一阵风吹过,衣服就会飞起来。

  画绝大约出现唐肃宗时期,主要指庄严寺内的观音壁画。观音端庄慈祥,身披白衣,手持柳枝。据说,柳枝的颜色翠绿异常,大概是用了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的缘故,绿色历久弥新。有人说,这幅壁画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作。不过,可能性不大。因为,没见吴道子来过兰州的记载,或许是他的徒弟们画的。也有人认为是宋元高手所作。因为,中国土木建筑过百十年就要维修。

  写绝则是元代出现的。元代,庄严寺似乎进行过大规模整修,因为文革中推倒佛像时,发现了八思巴文的经文的法旨。写绝是指一块“敕大庄严禅院”的大匾,这是元世祖至元间,释溥光所书。释溥光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关于他的介绍,比较少,只知道他后来为官,曾为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他的榜书在元代书家里是首屈一指的。

  近代,人们看到的匾额都是横式,其实在宋元之前,匾额是方形竖式的,河北独乐寺的李白真迹“观音之阁”就是方形的,“敕大庄严禅院”分二行,行三字,笔力雄强,密不透风,带着浓浓颜鲁公的风韵。

  这是庄严寺三绝。

   谭嗣同,欣赏过风景,留下一首诗

  到了清末,庄严寺又来过一个名人。这人就是少年的谭嗣同。谭嗣同是为革新变法牺牲的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杀害。谭嗣同和兰州渊源是这样的,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甘肃省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是晚清重吏。因而,他曾四次到甘肃,生活大约6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的庄严寺规模宏大,殿堂众多,寺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气势不凡,大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距离庄严寺不远的地方就是布政使衙门。谭嗣同经常到庄严寺游玩,他还写了《庄严寺》一诗:“访僧入孤寺,一径巷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传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

  从这里,人们看出寺院内比较冷清,没有多少人,唯独古木参天。有人说,这时寺院里驻扎着清军。钟磬之声渐渐远去。1926年省长薛笃弼将庄严寺改为甘肃省民众教育馆,对民众进行了文化教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庄严寺大门改建屋宇式,正中前檐下开砖砌拱形门洞,置木门两扇。庄严寺的匾额被移到了里面的大雄宝殿上面。

  我住进庄严寺后,从张掖路进大门,就是前院,东西是廊房;再往前是亭子,东西禅院、东西佛殿;再进则是中院,花池,东面是钟楼、钟楼院;再进则是大雄宝殿,后院中,靠上水巷的一面是玉佛殿,左右两侧是东西佛院、后禅院。

  在庄严寺的禅院里我住了五六年,后来搬走了,但秦剧团依旧在此地办公,前前后后,差不多在此度过大约十年的时光。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将寺院塑像推倒,“敕大庄严禅院”的匾额就是在人们的围观下被烧毁的。千年古刹彻底毁坏,仅仅剩下了苟延残喘的躯壳。此后庄严寺划归了市委印刷厂,后兰州晚报在此办公。

  在庄严寺内生活的那段日子,令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时,我还拍摄了不少庄严寺的照片,可惜也不知放哪儿了,至今没有找见,只能留下无尽的回忆。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