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乡亲 大爱情暖桑梓——记兰州市西果园镇农民企业家方正龙(图)

28.11.2018  09:51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他是农民的儿子,由于贫困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建筑工地上的脏活累活他都干过,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

  他是农民企业家,自己富起来之后不忘乡亲们,30多年给村子里花了七八千万元,但他对自己却舍不得花钱。

  他,就是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九池泉村的农民企业家方正龙。他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凭借着自己勤劳、诚信的特质,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富起来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九池泉村的乡亲们。他用自己辛苦打拼挣来的钱,为家乡种了树、修了路、办了学校、盖了新房、建了文化娱乐中心……

  30过年来,方正龙心怀家乡群众,积极参与扶贫事业,用自己的大爱善举滋润着家乡这块贫瘠的土地。

   极度贫穷,让他早早辍学

  西果园镇九池泉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单一,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方正龙

  “九池泉村,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因村里有九眼泉水而得名。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的生态非常好,山里到处都是泉水,村民们下地干活从来不用自己带水。但后来由于过度砍伐和开荒,导致生态被严重破坏,泉水也就慢慢地干涸了。村里人吃水都要村三公里外的山下,用人挑,用毛驴驼,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方正龙告诉记者,生态恶化的直接后果是自然灾害频发,遇上下大雨的天气,经常会爆发山洪泥石流,冲毁田地和道路,整个村子几乎与外界隔绝。

  环境恶化导致村民们几乎连年绝收,填饱肚子成了摆在方正龙和家人眼前最大的问题。“所以,我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因为那时候家里人多,我必须出去打工养家糊口。”方正龙说,虽然自己还想继续上学,但在上学和生存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离开学校的方正龙来到兰州,他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搬砖块、拌水泥……建筑工地上的脏活累活他都干,只要有钱挣,他就抢着干。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做人不管干什么一定要诚实,不能骗人,不能做违法的事!”方正龙说,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绝对不允许他们在外面干损人利己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用自己挣的钱给家里买了半袋玉米面,拿回家后父亲以为来路不正,为此还‘审问’了我好长时间。”

  凭借着自己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方正龙在七里河区的建筑行业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找他干活的人多了,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慢慢地,方正龙开始承包小工程自己干。上个世纪80年代,方正龙成了村子里唯一的“万元户”。

   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

  村里的环境恶化,村民们深受其害。从小在九池泉村长大的方正龙,和村民们一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从那时起,方正龙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村里的现状,让村子变回原来的绿水青山。

  “挣了点钱后,我就给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有一次,电视上播放科教节目,里面讲到:一棵树下有两吨水……这个对我的启发很大。”方正龙说,那时候,他就决定要在村子四周的荒山上植树造林。

  为了让家乡再度绿起来,从1990年开始,方正龙开始自己出钱买树苗,或者托熟人要树苗,年复一年地植树造林。

方正龙向记者介绍植树造林情况

  “刚开始种树时,有些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但好在家里人对我决定非常支持,遇到阻力时,家里人不但不埋怨我,还会帮我化解矛盾,排除阻力。”方正龙说,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才能把植树造林这件事坚持下来。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方正龙在村子四周的荒山上植树造林3000多亩,共计约30万株。山头绿了,泉水有了……

  记者采访在九池泉村采访时,这里刚下过一场雪,在积雪的映衬下,大洼山以及周边的山头上,树林雏形已现。说起自己种的树,方正龙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这么多年来,我做了很多事情,但种树这件事是我最得意的。”

  有人跟方正龙开玩笑:如果现在将30万棵树全部卖掉的话,按当下的市场价计算,至少能赚四五个亿。但方正龙却不为所动,他直截了当的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树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砍了这些树,就等于要了我老方的命!”

  “老方确实不容易,他种树不图名不图利,每年新种的树要雇人定期浇水、补种,才能确保成活率。现在村子周边的山头都绿了起来,村里有两家人还在老方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现在村子里的人对种树这件事,都非常支持。”村民朱德贵对记者说。

   兴学修路,要治穷先治愚

  1993年,方正龙得知村小学沿用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成了危房,不能继续使用,孩子们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

  方正龙说:“要治穷,先治愚。我自己就是因为贫困而辍学,在外打拼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和我一样,失去上学的机会。”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有学上,方正龙个人出资12万元,盖起了一栋上下两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能容纳近100名孩子上课的教学楼,彻底改变了村小学教室夏不遮日、冬不御寒的旧貌。

方正龙向记者介绍为村里新修的道路

  众所周知,九池泉村距离兰州市区仅有30分钟车程,但却因为道路的制约,导致村子发展速度缓慢。

  方正龙说:“要想富,先修路。因为道路不通,很多人认为,九池泉村据高山之巅,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但我相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同时,他又开始为家乡百姓修水泥路。

  “以前村里是土路,只能通过一辆架子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非常难走。干一趟活回来,光走路就累的要死。”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一位村民说,“老方用6年时间给我们修了4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一直可以通到山下,干活比以前省力多了,大家都很感激老方。”

  2000年,为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正龙出资210万元,为村中新建了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有标准化篮球场、乒乓球台、各类建设器材和文艺活动用的礼堂。

  同时,方正龙还每年拿出两万多元,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过生日,组织文艺演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村子留守人员带去了精神慰藉,和谐之风吹拂九池泉。

   异地搬迁:改善人居环境

  在方正龙所做的众多好事、善事中,他带领全村老少,削山造地,彻底改变村庄面貌,是全村老百姓最为称赞的。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波及到九池泉村,很多村民的房子变成了危房,同时,村子也时刻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方正龙深知,九池泉村大多数村民的房子都建在覆土遮盖的断代岩石层上,地质结构松动,如果再遇上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方正龙在和村干部商量后,邀请专家对九池泉村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探,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九池泉属水土流失和极易滑坡地带,需要整体搬迁。

  记者采访获悉,2011年,七里河区将九池泉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组,决定对46户住房条件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农户进行搬迁安置,建设新农村安置小区。

九池泉村新建起来的红顶别墅群

  为了使家乡彻底摆脱地质灾害的威胁,借着政策的利好,方正龙决定在村以北300米处的九池泉圆顶子为全村整体搬迁平整出一块地方。他前期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历经半年时间,开发了一块可供46户整体搬迁的土地,接着又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为每户建起一栋二层砖混结构楼房;投入300万元用于铺设下水管道、绿化道路等;投入60万元,配合新农村建设,修建1座泵站、2座蓄水池,铺设2000多米管道,结束了全村从4公里外拉水吃和吃窖水的历史。

  2012年11月,46栋风格独特、样式新颖的新农舍别墅群全部封顶,全区第一个新型农村居民小区建成。

  2015年,方正龙继续投资1000万元,对20户未搬迁农户按同一标准进行搬迁安置,新建独栋200平方米2层别墅20栋,对九池泉至泉沟2公里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并安装垃圾台、垃圾箱、配备垃圾清运车。

  如今,走进九池泉村,最抢眼的莫过于山村里新建起来的红顶别墅群。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而方正龙也有了新的打算……

   无言大爱,滋养家乡父老

  当记者问这些年究竟给村子里花了多少钱时,方正龙说:“这些年到底给村里花了多少钱,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粗略的估计应该有七八千万了,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多点力所能及的事。说实话,平时我对自己还是很苛刻的,如果要是让我自己拿出两三万块钱去旅游的话,还真有些舍不得。”

  正如方正龙所言,“倾尽财富,造福家乡,这才是财富的最高价值。”

  30多年来,方正龙为改变家乡面貌毫不吝啬,倾其所有,甚至是在负债前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再奋斗10年,尽我最大的能力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至于那些债务,在我退休前肯定能还清,虽然不能给子女留下财产,但也不能把债务留给孩子们。”方正龙说:“做人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村居展新颜

  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兴起,为给村民们寻求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方正龙一直在思索着。

  “下一步的打算,是把我们村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吸引市区市民来旅游消费,带动村子可持续发展。”这是方正龙对家乡下一步发展的定位和期望,也是方正龙实现生态村、幸福村的梦。

  30多年来,方正龙以近乎毫不保留的精力为家乡父老乡亲谋福祉,2013年获兰州市“凡人善举,兰州好人”称号,2014年获兰州市第三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7月获七里河区“道德之星”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方正龙的善举不求回报,不图名利,一心只为父老乡亲,他用无私的大爱、非凡的胆略和过人的气魄,诠释了他的人生梦想。他的慈善事业必将鼓舞和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队伍中,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出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