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09.12.2014  06:36

    近两年多来,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比较明显,突破性地摘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中进行的有益探索,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过去十几年间,大气污染成为兰州久治不愈的顽疾。但是从2011年年底以来,通过两年多的艰苦探索和实践,2013年,兰州成功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其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五个方面:环境质量改善,优良天数增多,减排效果明显,发展环境优化,民心得到凝聚。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就,响亮回答了大气污染到底能不能治理好,大气污染治理影响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兰州市如何治理大气污染这个顽固的“心肺之患”?其主要做法是: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源头管控,网格管理,疏堵结合,分类施策。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领导高度重视,抓住机遇而为,省市联动攻坚,严格问责考核,加强治理立法。兰州市大力治污的宝贵经验,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有力借鉴。这个启示就是: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是破解治污难题重要基础,长期奋斗是治理大气污染可持续的有效机制,党政齐抓共管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巨大动力,干部作风转变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

    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还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持久的整治污染,继续打好大气污染整治的攻坚战争、整体战争、全民战争。为了使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能够更加持续地推进,建议:

    一、引导公众参与。

    治污是一项长期行动、大众行动、全民行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把以政府为主导的行动转变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不仅需要环保、林业、水利、农业、城管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更需要广大民众参与到从决策到治理的全过程,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使治污对其他民生问题的影响降到最小。因此,省市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公众参与,让老百姓进一步认识到发挥群众作用的重要性,使广大民众真正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

    二、加大财政投入。

    兰州是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市)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财政的资金投入,加强治污的科学研究工作。治污不仅需要有“铁腕”,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治污工作走向精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根本保障。更加广泛的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从更高层面推进兰州市治污工作的纵深发展,做好治污工作持久战的准备,确保治污工作长期、持久地取得更大成绩。

    三、提升规划水平。

    科学治污,规划先行是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目前治污在面上取得的成就应该肯定,但是距离科学治污还有差距。要充分认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围绕大气污染治理必须进行长期规划。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系统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制定长期规划,增强治污工作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使治污工作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换任务。让行政领导一届一届抓下去,干部群众一年一年干下去,真真取得更好的实效。

    四、加强科学研究。建议环保部门要统筹协调,科学谋划,要进一步分析污染物的成因、寻找污染物的根源,真正摸透治污的底数,全面掌控面临的问题,不断优化治污手段,扭转被动的治污局面,减少应急的治污措施,深化治理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问题,逐步提升依法治污水平。

    五、加强综合治理。

    城市治污要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营造密切结合起来,要和周边生态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把兰州大气污染的治理与南北两山生态屏障建设、兰州新区建设、农村环境的改造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道路改造等工作中,要树立绿色屏障理念,倡导立体交通,加强环保、林业等部门的协调控制和牵制程序,全方位打造城市生态系统,减少人为干扰,降低治理成本。扩大绿色面积,倡导家庭绿化、单位绿化、企业绿化,增强吸尘功能,以确保治理目标的顺利持续实现。

    六、模块精细管理。

    培养全市人民力创晴空理念。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理念、市环保局争取国家重点支持。在做好现在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内源污染物控制和外源污染物控制的结合、做好城乡的结合、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结合。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