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改革开放40年生态建设工作综述

30.08.2018  12:44
【甘肃日报8月30日第7专版】

    经历了今年夏季的持续降雨,金秋兰州南北两山漫山的树木更显郁郁葱葱。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兰州,地理条件特殊,土壤贫瘠,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均降雨量仅为250至350毫米,绿色弥足珍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兰州人久久为功,补短板、抓提升,强弱项、夯基础,聚焦增容扩绿,增加城市绿量,建设生态景观,不懈追求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绿色梦想。
    40年时光流逝,如今的兰州市已形成了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屏障区,以天然次生林培育及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南北两山森林植被人工重建和开发为主的城市生态服务区,以黄河园林风景和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功能区,初步构筑起了兰州区域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截至2017年底,兰州市林地总面积达到536.36万亩。其中,森林总面积为249.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77%,比1978年的5.94%增加了7.83%,森林蓄积量达到352.57万立方米。
    绿色,正成为兰州最亮丽的底色。
    筑就外围生态屏障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的绿色生命线,这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始于1978年,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和省上林业生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兰州生态建设者,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坚持将“三北”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工作重要抓手,艰苦奋斗、全力以赴推进工程落地,为祖国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贡献了兰州力量,凝聚了兰州智慧。
    历史上的兰州,是一座两山夹抱、黄河横贯中流的西北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据史料记载,兰州曾经林木茂盛,至清代,尚有“林泉幽闲”“林木葱郁”之景。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乱采滥伐,兰州的植被变得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留给人们的只是绵延横亘的荒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缺少绿色,成为这座城市难以愈合的伤疤。
    1978年,兰州市开始积极推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实施初期,市域内天然林仅残留于南部马啣山次生林区、阿干次生林区、西北部连城林区,中间地带大部分生态植被脆弱或断带,天然林总面积只有80.1万亩,全市人工造林存留面积也只有91万亩,近1200万亩荒山荒地存在半荒漠、荒漠化趋势。
    “三北”工程建设大幕拉开后,兰州市生态建设部门从项目谋划布局入手,以规划为纲,以制度为绳,项目资金投入、选点落地、设计评审、技术集成、检查督导等环环紧扣,层层落实,全力推动“三北”工程走向纵深。
    在被誉为“陇上塞罕坝”的榆中县贡井林场,广大林业工作者以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牢牢地钉在贫瘠的土壤之中,克服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等重重困难,以超乎想象的牺牲精神和苦干实干的意志,累计造林12.9万亩,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
    贡井林场是兰州市“三北”工程实施后的一个缩影。
    40年来,全市“三北”工程共造林约208万亩,投入资金总额2.65亿元,保存约146万亩。其中,一期工程1978年开始,1985年结束,历时8年,完成人工造林约22万亩,投入资金655.2万元,保存约18万亩;二期工程历时10年,1995年结束,完成造林约92万亩,投入资金6876万元,保存约62万亩;三期工程历时5年,2000年结束,完成造林约26万亩,投入资金7715.54万元,保存约18万亩;四期工程历时10年,2010年结束,完成造林约39万亩,投入资金4887.3万元,保存约27万亩;五期工程从2010年开始,截至目前,完成造林约29万亩,投入资金6332.75万元,保存约21万亩。
    “三北”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兰州市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兰州市依托“三北”工程建设,通过区域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6平方公里;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广大农民群众共获得劳动性收入1.3亿元,仅五期“三北”工程建设使得全市农村人均增收87.95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得到改善和增长,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森林旅游年均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收入280多亿元;通过大面积实施林业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治理的步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大为减少,黄河兰州段及其支流多年未发生重特大洪水灾害,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的生态安全。
    根据计划,依托南、北部天然林区,到2020年,兰州市将建成600公里长、400万亩的外围天然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6.78%。
    倾力植绿南北两山
    绿化南北两山是兰州人的夙愿。
    在兰州市推进生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南北两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至深。
    兰州市两山造林最早见于《重修三台阁》。道光十二年(189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南山(皋兰山)山巅三台阁后,筹措资金,雇工在三台阁四周“挖窖蓄水,栽树成荫”。20世纪40年代,皋兰山还残存有数株高大荫浓的榆树。1926年春,时任甘肃省财政厅长的杨慕时倡导在兰州南郊开展人工造林,要求栽树时人工担水浇灌。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造林地点被命名“中山林”。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北两山已多次开展了造林行动。
    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崩溃,造林资金严重不足,加之绿化条件差、技术落后,以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直接影响树木成活的水利灌溉等,所植树木因干旱和病虫害严重,大部分都没有成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政府对绿化造林极为重视,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展开了持续的人工造林运动。
    对于地处内陆的兰州来说,干旱少雨是造林绿化的最大障碍。鉴于南北两山干旱缺雨,所栽的幼树成活率低,1957年、1958年,兰州市发出了《关于背冰浇树运动的紧急通知》,发动群众背冰上山,让所栽的幼树得到冰水滋润。
    之后,兰州市又组织开展了群众运动与专业基建相结合的南北两山绿化运动,将所有荒山全部进行了分片划段,指定各个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包干绿化。到1982年,南北两山已建立起7个国营场站,兴修了一批为南北两山绿色造林服务的水利、道路等设施,发展灌溉面积9910亩,保存人工造林面积1.3万亩。
    南北两山真正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1983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兰州视察,提出了“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号召。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的号召,全市党政军民迅速掀起了向荒山、荒坡进军的群众运动。从此,每年春季,兰州都会出现数万人在两山植树造林的盛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包产到户”政策的出台,兰州市开始广泛动员机关和广大事业单位承包绿化两山,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政府投资和承包单位投入相结合,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上水工程造林,南北两山绿化进程得到大大加快,先后有310多个单位在南北两山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为了提高植树成活率,加快绿化进程,从1983年起,省上和兰州市每年列支财政资金,用于南北两山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40年艰苦奋斗,南北两山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至2017年底,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58万亩,其中上水工程造林32万亩,“三水”工程造林26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曾经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在许多兰州人的记忆中,曾经的南北两山,树木屈指可数,满目荒凉,如今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森林公园。据统计,南北两山已建成徐家山、五一山等森林公园20多处,总面积达到2万多亩。
    而随着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自然植物、动物群落也得到有效恢复。据调查,目前,南北两山植物种类已涵盖56科185种,鸟类有26科90种,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特别是上水工程区,绝大部分已经成林,形成了林荫遮蔽的森林景观。
    树木的生长、植被的改善和郁闭度的不断提高,南北两山绿化效果日渐显现。荒山变绿了,天空变蓝了,鸟儿增多了,降雨量开始有所增加,空气质量大为好转。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南北两山已经成为兰州的两片肺叶、城市的空气净化器和大氧吧,为改善兰州的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城市园林绿化
    从高空俯瞰,两岸绵延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宛如两条绿色的丝带,伴随黄河穿兰州城而过。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兰州城市园林化成果的生动展现,将兰州城市装点得更加靓丽。
    百里黄河风情线建设源于2000年兰州市政府提交给兰州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一份议案。在这份《关于黄河兰州市区段四十公里风情旅游线规划建设和整治管理的议案》中,兰州市政府首次提出,以黄河40公里为纽带,将公园活动空间、公共绿化、行道绿带和体现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的景点有序布设,点缀镶嵌在黄河两岸,形成多层次的山、水、城绿化为一体,内外环抱、经络全市、外契于内的绿色文化生态系统,“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
    黄河风情线项目开始前,黄河兰州市区段南岸只有一条七里河黄河大桥至城关黄河大桥滨河路7.44公里的带状绿地,北岸只有一条中山桥至城关黄河大桥滨河路1.8公里的带状绿地,黄河两岸长度相加也不过9.3公里。20世纪50年代,黄河岸边湿地相连,遍布红柳、芦苇,栖息着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是候鸟越冬的好环境。随着城市的扩张、河水受到污染、植被减少、河道过度开挖,黄河沿岸自然环境和湿地严重受损,面貌千疮百孔。黄河两岸成为市内“郊区”,土地闲置,污秽遍地,人员混杂,是一处典型的“脏乱差”地带。
    经过连续多年的持续整治建设,如今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飞鸟竞逐,近水广场、亲水平台、和平鸽雕塑、百合公园、人与自然、寓言雕塑、生命之源、水车博览园、湿地公园、马拉松公园等一大批休闲和娱乐景点点缀沿线,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2007年,黄河风情线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黄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以百里黄河风情线为代表,改革开放的40年,是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突飞猛进的40年。
    40年前,兰州市基本上是一个“一条街、六七个公园”的简单园林绿化框架。一条街是指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东西路这一东西大通道,六七个公园是说小西湖公园、雁滩公园等为数不多的城市公园。
    40年后,兰州市基本上形成了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南北两山为两个屏障,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小区绿化为点缀,以公园绿化
    为精品的园林绿化格局。整个城市绿色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不断走向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坚持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全市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宜树种树,宜花栽花,宜草植草,全部进行了绿化,主次干道基本形成林荫路系统,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4.25%,林荫路推广率达到73.07%。
    ——坚持腾地造园。小游园的建设力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大,通过旧城改造、拆违建绿等方式,因地制宜,先后建设了南关草坪、金轮广场、市民广场等一大批小游园和绿化广场,并对已建的广场绿地进行扩建和整治提升,小游园功能更趋全面,内容更趋丰富,景观提档升级,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坚持将城市公园园林化。先后改造提升了五泉山、白塔山、金城等4个重点公园,建成了马拉松公园、滩尖子湿地公园、廉政文化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启动了雁滩雕塑公园、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西固金城公园二期、马滩湿地公园等项目,为广大市民打造了分布广泛、便捷可达、功能齐全的休闲场所。同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挂牌、建档、复壮等措施,全市322株古树名木得到全面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坚持全民绿化。为鼓励先进,推动全民义务植树,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兰州市还特别设立了“花园式单位(小区)”“园林化单位(小区)”“绿化达标单位(小区)”等奖项,自1985年开展评选活动以来,表彰小区和单位达到1100家。
    ……
    如今的兰州街头,四季有绿、三季有花、随处是景,广大人民群众出门既能见到绿色,又充分享受到园林绿化带来的成果。2017年10月27日,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包括兰州市在内的35个城市为“国家园林城市”。
    据统计,1981年,兰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为6.7%,而到2017年底,这一数据增加至33.24%。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11.68万亩,拥有15个综合性公园,119个5000平方米以上游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1.19平方米。

兰州:建设12大景区打造多彩两山
来源:兰州日报     兰州人的绿化精神,林业厅
我国每年营造林超1亿亩林草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据新华社西宁8月28日电(记者李琳海 侯雪静)全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28日在青海西宁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会上表示,全国每年完成营造林1亿多亩,抚育森林1.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