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话幸福——兰州市城关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速写
新华社“甘肃发布”兰州10月17日电(记者白丽萍、连振祥)从居委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连7天,记者穿行在兰州城关区的繁华大街、静僻小巷,探寻社会管理创新为城区带来的澎湃活力。
上午8点,在张掖路东侧一物流公司,有汽车占道卸货,不但给行人带来不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一位过路市民马上拨打电话向张掖路社区反映。接到电话后,张掖路社区立即交办有关部门处理。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交警部门经过实地了解,及时与物流公司协调解决。接到反馈后,下午1点13分,占道汽车已被劝返。社区迅速致电市民告知处理结果。
大城小事每天都在发生:小区绿化被人为破坏,违章搭建影响生活,工地施工噪音扰民……遭遇突发事件该找谁?遇到相关单位“踢皮球”怎么办?
城关区的做法是,建成以街道、社区和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且每个责任网格街道配备干部不少于2人、社区干部不少于4人,执法、环卫、绿化、市政等相关部门至少1人的标准,确定包干责任人和联络人,将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物业管理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
记者来到城关区管理的“大后方”——城关区社会管理数字中心。迎面的宽大屏幕墙上,全区各街道、楼宇以及路口的情况一目了然。300多平方米的大厅中,几十位网格化管理员和热线电话接线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
兰州市城关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任陈石告诉记者,通过“主动”(网格化管理)和“被动”(数字中心)管理,我们要随时面对群众,既避免了“谁管谁也管不了”的尴尬,可以在任意网格中办好事情,实现“有诉求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小网格串成大网络,这是城关区整合资源,构建扁平高效“大管家”机制的探索之一,不仅各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联动强化合力,也大大激活了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人”意识。
城关区是兰州市最为核心、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总面积只有2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活着130万的人口。山大沟深盆地小,地狭人稠土地缺、交通拥堵出入难,水风互逆污染重等一系列发展矛盾常常围困着这片区域。
去年10月,城关区探索创建“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动员全区4300名干部职工包抓3.5万户经营门店,采取“123”工作方法,即“1”为每一位包抓工作人员配备“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工作袋,“2”是每个包抓工作人员每周联系走访不少于2次,“3”是工作人员对违反规定的门店开具三联《提醒单》,一联留存,二联交包抓对象,三联交所在执法部门当日进行处理。
“应该说‘门前三包’是调动省、市、区各级单位和商户等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城市非常有效的手段。”兰州市城关区区委书记王宏表示,由干部带头,城管、交管、建设、环保、水务各个部门参与,“包管”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各类城市环境问题。
为切实美化城市环境,城关区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购置新型喷雾洒水车13辆,各街道、各部门投入洒水车、洗扫车130辆,对重点区域,全面实行24小时不间断洒水降尘。以让市容变得更洁净、更清爽,让城市形体变得更优美,让城市形象更靓丽……
兰州市城关区环卫局监察科科长张建武介绍说,原来我们都是人工清扫,现在主干道清洁机械率全部达到了100%,清扫覆盖路线达66条线路,我们按照“逆风保、顺风扫”的原则,每天保持大清扫2个时间段的保洁。可以说人保机保同时都投入到了城市清洁。
“绝不能因城市建设原谅脏乱差的存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就是政府履职、攻坚的重点。
城关区大气污染由来以久,大气污染成因复杂,“久病”难治,既给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带来挑战,又对市民生活带来影响。治理城市“顽症”,创造和谐环境,共建文明城市,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今年年初,城关区作出部署,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制定为期6个月的冬防计划,重点管控扬尘、燃煤和枯枝落叶及垃圾焚烧、工业、机动车尾气四大类污染源。各工地全面落实车辆清洗、堆料场全覆盖、车辆密闭运输、设置防尘挡板、裸露地面硬化和全面湿法作业。
对于低空面源的污染治理,陈石介绍说,“我们已经开始将数字化延伸到城市清洁方面,将数字监控系统装载至所有的环保车,实现了对全区水、气、辐射环境、重点污染源等多方面的全覆盖,做到实时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
“我们依然在路上,希望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兰州市城关区区委书记王宏说,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全面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王宏表示,孜孜以求的城关人将会继续围绕新的目标,深入推进和巩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