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举行抗战胜利六十九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05.09.2014  11:04

  原标题:历史没有忘记英雄——兰州市举行抗战胜利六十九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记者 齐兴福

李世生老人。

抗战老兵亲临现场参加甘肃抗战纪念馆落成仪式。

  历史无法忘记: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

  历史更不容忘记,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无以数计的中华儿女奋起抗争,抛头颅、洒热血。在兰州市举行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有幸见到了21位抗战老兵,虽然年事已高,但提及当年的那段烽火岁月,老英雄们仍激情澎湃。

   14岁上阵杀敌的娃娃兵

  21位抗战老兵中,90岁的王庆瑞格外引人注目:一身黄军装,黑色的军用皮鞋,胸前挂满了军功章。虽然头发花白,但老英雄精神矍铄。

  “我14岁加入河北望都游击队,在唐县一带游击作战。那时候还是兵娃子,胆子大,敢一个人打鬼子。”提及抗战岁月,老人一边讲述一边用手比划:零距离与鬼子接触,空手等待鬼子近前搜身,突然从腰间抽出手榴弹,将鬼子砸倒在地……

  “刚去的时候,领导要我们兵娃子练胆子,主要的任务就是打日本鬼子、破坏铁路线、清除汉奸。”王庆瑞说,因为是游击队,没有固定的驻地,在几个驻地之间来回转,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走。

  而在每次执行任务时,王庆瑞总能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为战斗争取宝贵时间。

  “打鬼子不能光靠胆子大、力气大,还需要机智。”王庆瑞说,那时候,他和战友们都穿着便装,每个人在腰间藏着手枪、手榴弹,还揣着一把刀,碰到日本鬼子,就装病号,躺在地上捂住肚子,日本鬼子一走近,就先打鬼子眼睛。

  “打了眼睛他就啥也看不见了,然后再很快拔出刀子,直接扎在心脏上……”老人说。

  1941年,王庆瑞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后勤部部长警卫员。1943年,跟随领导调往冀中军区,担任司令员杨成武的警卫员。

  抗战胜利后,王庆瑞开始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之后,一直在部队担任领导,上世纪80年代离休。

   91岁老兵和他的军用大刀

  纪念活动现场,一把军用大刀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把大刀的主人是来自甘谷县的91岁抗战老兵李世生。

  李世生15岁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团,20岁远渡印度,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参加了中条山战役、豫中会战、滇缅抗战等著名战役。

  1944年,李世生所在部队的番号变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团,赶赴华阴,参加豫中会战。因杀敌英勇,军长赠给李世生一把大刀。后来的大小战斗中,这把大刀一直伴随在李世生的身边,杀敌无数。

  记者看到,虽然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的风雨,但70年前军长赠与李世生的这把大刀依旧寒光闪闪,刀柄上,“为国杀敌”“张卓”字样清晰可见。

  在现场,这把大刀吸引着很多人。很多群众纷纷上前,拿着大刀合影。坐在椅子上的李世生发现后,显得很不悦。“这是他的宝贝,在家谁都不让动。”李世生的孙子李辰兵说。

  李辰兵告诉记者,爷爷的身体一直很硬朗,至今保留在部队艰苦朴素的作风,每天能喝二两白酒,每顿能吃半碗干面。

  “活到现在,儿女孝顺,不愁吃穿,过得很舒坦……”李世生说,让他唯一难过的是,他在甘谷唯一的一位战友前年没了,“真的很想他”。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

  抗战纪念馆门前,一位女士在这里放置了两个花篮。“一个花篮是我敬献的,另一个是受父亲战友的委托,献给他的战友们。”这位叫李力的女士说。

  李力出生于一个军事世家,祖父李松泉是哈佛大学电机系硕士,曾在上海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1937年奔赴国难,加入抗日队伍,成为一名空军工程师。李力的父亲李乾棣曾是中国远征军司令部美军联络处的中校军事翻译官,二舅黄启宇是飞虎队的军事翻译官,还有一位舅舅是远征军的一位少将副师长,一位姨夫曾是北伐时期的一位中将……

  “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记住那段历史,记住这些抗战老兵。”在甘肃抗战纪念馆门前的海报前,李力和同行亲属向先烈们敬礼致敬。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老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依然激励着我们所有的人。

  当天,听说老英雄们要来现场的消息后,兰州“出租车一家雷锋车队”的司机们一大早赶到了老人们居住地、宾馆,免费将他们送到了活动地点。现场天气炎热,一些志愿者为老人们送来了茶水、鲜花。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现场忙前忙后,扶老人们入座,帮他们推轮椅。兰州本地的一位雕塑家还为这些抗战英雄制作了塑像,陈列在抗战纪念馆,供人们瞻仰。

  “抗战老兵的精神是一种爱党爱国、不畏生死、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财富,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兰州市民李佳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