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学区制度:能否破解教育资源不均难题

13.01.2016  23:25

兰州学区制度:能否破解教育资源不均难题

  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步入实施阶段,其效果备受公众期待。兰州晨报首席记者裴强摄

  新近出台的《兰州市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试图“打破省属、市属、区属中小学隶属关系”,以县区为主,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学区制度。

  学区制度的优势是,优质教育资源从单属某个学校变成学区共享,是一次教育资源力量的整合和再造。

  今年1月,这项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开始步入实施阶段,其效果备受公众期待。

   为重点学校降温

  张玲的孩子是2012年出生的,去年秋天才上幼儿园,但是她已经开始为孩子将来上哪一所小学而焦虑。电话中的张玲严肃地说:“小学牵连着初中,初中关系着高中,高中决定了大学,我能不焦虑吗。”

  在张玲看来,如果依据户籍划片入学,孩子无法进入一所令她满意的小学,择校成了必然选择。“如果每一所小学都是同样标准的小学,配备一样的师资,我们自然不会择校。”张玲说。

  学校间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回避,兰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在相关会议上坦言,“义务教育要主抓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办学差距,减缓社会择校压力。”

  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孙百才教授看来,校际差距主要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上,从兰州市的实际来看,目前“硬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软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校园文化和同伴效应等差异上,这个问题影响较大,是一个方向性和长效性的问题。

  孙百才教授1月11日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家长择校时更多考量的因素是学校师资力量、校长的管理水平以及同伴效应。”

  “要追溯择校生出现的前因后果,一个关键词就是‘重点学校’。”孙百才教授此前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了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在义务教育的理念下,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渐次推行,重点学校制度与义务教育理念的矛盾,此时开始显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先后颁布,“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再次被强调。1997年,《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使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与不招‘择校生’和‘变相择校生’的原则能够全面贯彻落实。”

  校际间的差异是导致“择校热”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择校”实质是“择师”。

  孙百才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更为根本的措施是增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时,淡化、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的统一标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兰州市教育部门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通过实行学区制管理,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等新机制,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考试招生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

  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学区制管理,基本实现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和城乡均衡配置,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单位人”走向“行业人”

  “打破省属、市属、区属中小学隶属关系。”新出台的《意见》从打破体制藩篱上取得突破,被视为是教师未来从“单位人”走向“行业人”的关键。

  2009年,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推进教育均衡,曾经尝试要求市级以上名师、教学骨干去与一些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教研交流活动。酒泉路小学的特级语文老师张文当年去青白石街道辖区的一所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研交流活动。

  这种短期交流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教师流动体制。

  而一些教学一线的老师却认为在目前的机制下,让老师流动起来很难。一名要求匿名的老师说:“一个老师工作量很大,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要说3年,就是平时参加个培训都要提前调课。”

  这种通过短期的交流、缓慢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路径,教育部门和公众都等不起。

  孙百才说,“现在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破除管理隶属关系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动。”

  据媒体报道,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在一次座谈会上介绍说,“一体化办学”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合作,盘活优化存量资源,激活生成新生资源,通过合作,加强校际之间干部和教师的合理良性交流互动。

  “流动不免给教师带来生活、工作上的一些麻烦,让教师自觉自愿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构建一系列人性化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孙百才说,“在工作量核定、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偏远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倾斜,让流动教师真正感到比在原来学校工作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出台的《意见》通过建立大学区概念,让优秀教师资源在学区内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统一管理,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教师可跨校兼课、以师徒结对形式促进交流,实现学区内名师共享。

  此外,在学区内实行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质量监控和评价,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县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公众期待

  据了解,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的运行基本有两种情况: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各有一个中心校或学区,管理全乡镇的教育工作;在城区,若干个邻近学校组成为片区,由牵头学校组织教学教研交流活动。

  教育部门承认,原来城市的学区因为管理人员不足、职能不清、经费不足等原因,实施的动力和效果不佳;而在农村,由于人口发生变化和乡镇的教育职能趋于弱化,原来一个乡镇一个中心校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近出台的《兰州市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试图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其中一个主要思路就是,鼓励县区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多元学区制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按照以县为主、就近原则,以一定区域内小学、初中、九年制学校为单元;或一定区域内农村、城郊、城市小学或初中为单元等多种模式组成一个学区,学区内设学区主任、副主任或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

  除了教师的交流,《意见》还将实现学区内各种资源共享。在学区内,师资、评价都将实行统一管理,所属学校实行“五个统一”运行机制。由学区统一管理学校,各学区制定实施本学区教育发展规划,指导所属各学校制定办学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

  此外,还将定期召开校长联席会议,掌握学区内各项工作情况,规范招生、收费、学籍管理、安全、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办学行为;学区对学区内所有教育资源统一配置,学区内教育资源统筹调配,电脑、图书、实验器材等设施设备有一定的调配权。

  学区还将统一管理师资队伍,统一开展教育教学,统一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验活动,统一开展评价考核,组织开展学区内统一的学业成绩监控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兰州教育部门新出台的《意见》让一些正面临着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倍感兴奋。

  再过两年,家住城关区的王平,他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按照现在的划片制度,他的孩子不得不进入一所口碑不太好的小学。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入一所好一点的学校,王平已经提前两年开始找人托关系,准备“择校”。

  当一年快要过去的时候,2015年12月22日,兰州市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管理试点,城关、西固两区已被列为学区制改革试点区。王平的难题,迎来解决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