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好人—孝老爱亲李金兰

27.08.2014  23:05

兰州好人—孝老爱亲李金兰

  中国兰州网8月27日讯  (记者 周媛)  她叫李金兰,女,生于1976年12月,红古区花庄镇花庄村村民。做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里几十年如一日,侍奉着年老多病的公婆,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勤劳朴实的赤子之心践行着平凡又伟大的贤孝美德,成为一方楷模。

  “婆婆是我的第二个母亲,一个人无论生活富裕还是贫穷,都不能忘记孝敬自己的老人”,李金兰这样说,并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孝敬婆婆。由于婆婆患有多年的风湿关节和糖尿病,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李金兰总是按照糖尿病人的饮食要求先给父母做好一份饭菜,才做丈夫和自己的饭。有时候婆婆因为身体不好对她发脾气,她也从不计较,总是微笑着给婆婆讲些村里发生的喜闻乐道的事情、及时清洗老人换下的衣服,并变换花样做老人爱吃的饭菜。老人身体不好,李金兰从来不让他们干家里的活,为了婆婆能够安心休养身体,她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收拾屋子、打扫庭院,做好家务、照料完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她就赶紧下地干活开始一天的农田劳作。每天总有忙不完的家务和干不完的农活,这恐怕是每一个农村妇女都有的切身体会。而李金兰的丈夫是村干部,需要参加村委会的正常工作,很多时候地里的农活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儿子也正在十七中读初中,平时在学校寄宿,家里的活也没人帮上忙。

  李金兰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他支持理解丈夫的工作,做好丈夫强有力的后盾,还操持好一家人的里里外外。每天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被她安排照顾的井井有条,家里院内外打扫整理的洁净整齐。不光这样,李金兰在农活上的吃苦劲儿也一点不比丈夫差,她的身上总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很多时候,丈夫去参加村委会的工作,地里的农活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可她起早贪黑,照样把庄稼经营的很好,播种、除草、浇水、收获的工作从未被耽误,她家的庄稼总是长势和收成都很好。除了做好自己家的农活,村里邻居家换茬、农忙时,她总是热心地去帮忙,村里人都打心眼里敬佩、喜欢这个勤劳热心的好邻居。

  在谈到怎样照顾老人时,李金兰说:“家里太忙了,娘家虽然离得不远,却很少能回去,偶尔难得回一次娘家也是早上做好饭才出门,下午赶在晚饭前就回来了,因为家里还有两位年迈的老人等着我照料呢,照顾他们就是我的使命和事业”。就这样,李金兰成了村里闻名的孝老爱亲的好媳妇,村里从未有人见过她和自己公婆吵架,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公婆创造了安度晚年的美好家庭环境。很多人难以把握好的婆媳关系似乎在她这里变得融洽而简单起来了,可以说,她发挥好了丈夫和公婆之间桥梁纽带作用。也或者,这是一个女人的胸怀气度与个人魅力的最好体现。

  李金兰和丈夫二人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爱家敬业、比翼齐飞,他们俩共同承担着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拼搏耕耘、同舟共济。公公婆婆虽然年迈多病,脸上却总是能看到温暖友善的笑容,就是因为一家人团结和睦,他们能够晚年幸福。

  李金兰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儿子鲁宗国。宗国继承了父母亲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像他们一样积极进取,不光学习成绩优异,还懂得体谅父母,还在上初中的他,就深知作为农村媳妇的妈妈的不易。听李金兰讲起,有一次她正为家里的事情烦心,放学回来的儿子看见妈妈不开心,就关心地询问她,还为她唱起了《宝莲灯》里的主题曲:“我是娘的全部,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这件事让邻里甚为感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也许学做人比学知识更为重要也更难,而宗国的母亲无疑是他最好的家庭教育的启蒙老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儿女的孝心是每位老人幸福的源泉。贤孝不仅是一种家庭美德,更是每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但是能真正做到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女的孝心是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有了小家的温馨和谐,才有社会这个“大家”的和谐文明。李金兰那纯朴善良的赤子之心就像这夏日的阳光一样带给我们正能量,催人向上,催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