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王志通:牢记历史的光辉

25.08.2014  20:39

  兰州大学 王志通

  非常高兴参加甘肃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集中示范活动。虽然我们很早就从课本上学得了关于红军长征的光辉事迹,了解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但借有此次机会才能前往红军在甘肃的红色圣地,细化了红军长征的史实历程,尤其是充分认识了红二十五军、第四方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伟大功绩。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亲临实地参观了在甘肃的长征纪念馆及相关旧址,与各地红军家属和先进模范进行座谈,进而纠正了先前的错误认识,丰富了已有的认知,聆听了先进事迹,浸染了革命的光辉传统和现世社会的优秀继承。

  长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额革命家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创造出的一次伟大的英雄事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更为重要的是,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长征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长征精神“就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590页)。所以长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则则故事、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座座纪念馆,更多的是蕴藏在这些背后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故事是历史的,却永远述说着革命者的不畏艰险;照片是泛黄的,却永远承载着红军战士的奋不顾身;文物是残破的,却时刻凝聚着斗士们的艰苦卓绝;纪念馆是新建的,却时刻承袭着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

  历史是厚重的,也是艰难曲折的;历史是神圣的,也是不容亵渎的。因为历史上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是无数仁人志士用坚定且忠诚的血肉和骸骨垒砌而成的。我们要牢记历史,记住那些推动历史车轮缓慢前进的每一份力量,记住那些为革命而挥洒热血和青春的每一次牺牲,记住那些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的每一笔奉献。

  历史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它们在先辈身上首次演绎,又在我们眼前重新放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感动,但总有一些精神财富会让不同的人群都备受感动,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将精神内化于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历史在人们记忆中不断重复,便逐渐成为一种历史记忆,而作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惯习的历史记忆,并非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旦她被集中地不断记忆与叙说,其反作用于当时社会行为与公众心理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认清未来的去向,牢记历史的光辉。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热血、青春与汗水浇铸出了今日的幸福之花。移步在弹痕累累、热血尚存的历史遗迹中,我不禁感慨万千:当年的革命者,正是那时的年轻人,更是今日的奠基人,然而当下的年轻人,本应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但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沉沦,不能承担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看看今天的青年,他们萎靡了、发蔫了,不再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没有了那种蓬勃的朝气,缺失了那种勃勃的生机,反倒像一潭死水,只有微风的吹拂下才偶尔能泛起阵阵涟漪。

  看看今天的青年,传统的高雅已经淡出了他们的视线。青年们已经坠入了庸俗,且被庸俗包裹得严严实实。他们没有了兰花的宁静幽香,追求的是牡丹的雍容浮华;他们缺少了梅花的孤芳自赏,追求的是桃花的群华争妍。

  看看今天的青年,他们积极入世,却又用自己的盲目和冲动摧毁着优秀价值观念。而今社会物欲横流,不汲汲于物质追求的淡泊之士只能现于博物馆中,人类的物化使自己成为物质的附庸,急功近利成为人们的乐愿,不囿囿于平庸的成名观念使得很多人甘愿出卖自己的灵与肉,去寻求一些非常规途径。一些被潜规则的人成功进入了浮华的物欲泥淖,而另一些被潜规则的人一次次失望地等待着,即使头破血流、身心俱损也在所不惜,痴痴地守候着那一丝丝微弱的希望,最终却成为了规则和社会的牺牲品。优秀价值观缺失、道德操守沦丧,南山采菊和首阳采薇成为了永远的故事。

  我们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现在丢失的得赶紧找回来,迷途而知返,来者犹可追。通过重走革命圣地、聆听革命故事、学习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找回属于青年自己蓬勃的朝气和抖擞的精神,洗涤那些浮华庸俗、追名逐利的污浊。青年的现在将决定祖国未来的命运,每个青年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家族的荣耀,更是祖国的希望。抚近时,瞻现况,远者处处刁难,近者更时时挑衅,祖国青年虽不及祖逖中胄之舞,犹可操鲁阳日暮之戈,披荆斩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让中国震于寰宇、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