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举办《劳动铸就中国梦》纪录片座谈会

25.06.2015  10:21

劳动铸就中国梦》总导演、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和文学院兼职教授陈响园在座谈会上发言  呼双鹏  摄

人民网兰州6月25日电(呼双鹏)24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央视大型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座谈会。该纪录片总导演陈响园及本片唯一学术支持单位兰州大学的撰稿团队及专家学者,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该片所阐释的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片总导演、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和文学院兼职教授陈响园讲述了该片的创作过程。陈响园说,该纪录片从《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6个方面,记录了祖国大江南北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身影,形象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断,也记录了整个创作团队和摄制组千千万万个不眠的夜晚。从讨论选题到梳理脚本思路,从第一次架起机子拍摄到最终紧张的审片,耗时共三年时间,五一期间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

陈响园说,该片不同于注重宏大叙事的形象宣传片,《劳动铸就中国梦》选取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通过拍摄可知可感的人物故事,运用电视画面、场景、细节等表现方式,展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刻画人物真实形象,彰显劳动之美。通过讲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来唤起人们对于劳动的渴望与尊重。

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在座谈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劳动的精神,需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未来,但劳动的形态目前正发生着变化,在当下更需要创新劳动的形式,创新劳动的内容、模式。

该片全面阐释了劳动价值的正能量,鼓励诚实劳动的正能量,激励大众创业的正能量,弘扬历史传统的正能量,讴歌劳动群体的正能量,传递铸就中国梦的正能量。用事实生动展现了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兰州大学马克思学院王维平教授说。

兰州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文江称,该片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很强的,在当下思考劳动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对艺术的群众性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劳动的思考,都在该片得到了展示和升华。该片的拍摄开创了媒体、高校、作家等不同群体的合作。”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炳林认为,该片在多学科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同时提出,学校更应该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林治波认为,《劳动铸就中国梦》以赞美劳动为主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为基点,用形象化的电视语言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该片在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传播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平衡,进一步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他希望广大师生都能锻炼走向社会的能力,屏弃浮躁的社会风气,作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他也希望广大师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该片在拍摄内容、艺术风格、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新运用,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正元在座谈会上指出,作为该片唯一学术支持单位,兰州大学很多专家教授都参与了该纪录片的创作。陈响园作为总导演,将该片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对提升兰州大学的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所有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所有的梦想都应通过劳动去实现。该片的播出是非常成功的,该片关注当下,直面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感想,谈认识。通过探讨拍摄内容、艺术风格、拍摄手法等,分析了该片所储蓄的正能量。他们认为,无论多么宏大的主题,一定要与生活水乳交融,无论多么精美的制作,一定要给生活留下位置。《劳动创造中国梦》记录片葆有“生活温度”,让该政论片更接地气,而葆有生活温度的文艺更有受众,文艺有了温度,才会教育人、感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