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关:“订单服务”点亮党群和谐之灯
“订单服务”点亮党群和谐之灯——兰州市城关区基层党建工作见闻
新华网甘肃频道10月18日电(记者 白丽萍 连振祥)在兰州市城关区,党群关系正出现一种新的和谐基因——“订单服务”,即群众提出自己心中的微小心愿,然后党员“认领”,助其“圆梦”。
目前城关区各大社区基本建立了联系点,已认领了4151个群众“微心愿”,并帮助实现其3212件。 订单式服务,或许解决的都是社区居民零零碎碎的小问题,但新时代下的党群关系却因此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盘活了基层社会一盘棋,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 酒泉路街道,是一个老城区中老龄人口比例较多的社区,老人们更需要细心照顾和周到服务。住在这里的老人大多腿脚有些行动不便,平时买米、买油都要找人帮忙,提出“订单服务”后,在职党员按照老人们的需求,买好一袋米、两瓶油,并亲自送到了老人的家里。“每一次帮助,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一位社区老人说。
“订单服务”还进一步融洽了邻里关系。在广武门社区,外来务工者刘女士曾带着女儿和侄女一起参加了社区“小心愿·大爱心”活动,她说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一脸灿烂笑容,事后也一直念念不忘,增进对社区的融入感。“下一次活动是什么时候,我还要带她们来。” 在盐场堡社区,10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直有个未完成的微心愿,就是能在兰州近郊走走。社区党员干部了解老人的心愿后,主动联系一家爱心企业,爱心企业伸出援手,带领老人们游览了兰州大大小小的景区,帮助老人实现了小小愿望。“你帮我,我帮他,他再帮别人,大家从陌生到认识再到相助。”一名社区党员感慨地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关区委书记王宏说,“只有多汲取基层地气,才能增加做好工作的底气。”
多名社区党员干部告诉记者,“订单服务”是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便利途径。以往,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不管在本职岗位的表现如何,在居住区域内却是完完全全的“隐形党员”。有的是对周边邻居漠不关心,有的则是找不到发挥所长、服务群众的机会和平台。建立“订单服务”模式,要求党员干部主动亮出身份,点亮群众“小心愿”,是真正把“群众有事我来帮”转化为一名社区在职党员的具体行动。 记者走访部分居民社区的“爱心”墙,发现除了社区共性问题的反馈,更多的是一本故事书,一次上门服务,一句对家人的祝福……所需的精神慰藉远大于物质帮扶。滴水成涓,“微心愿”虽小,每一个心愿的背后都是一个民生故事。
通过“一对一”认领,以微服务帮助社区居民,特别对那些困难群众的需求有所呼应,往小了说,能切切实实解决一两件疑难问题,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往大了说,是在“你帮我,我帮他”的递进中,动员起更多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为党群干群齐心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架起一座“大桥梁”。
城关区委组织部表示,通过建立“订单服务”来探索新时期党员基层服务工作,进一步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载体,也拓宽了基层党建工作时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订单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建服务广度、精度和深度。”王宏说,自“订单服务”建立以来,为党员群众之间搭建了即时的信息宣传、便捷的交流互动、高效的帮扶解困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服务的三个转变,即点对点联系向多点互动转变、服务缺失向无缝对接转变、管理盲点向定位服务转变。
电影《私人订制》中有一群帮人定制梦想的圆梦者。如今城关区的在职党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虚构的电影情节变成了现实,帮社区居民点亮一个又一个“心愿”,实现正能量的传递和接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