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双联 富民美村

06.08.2014  04:35

    编者按

    我市双联行动开展两年来,全市1517个单位、4万多名干部深入当地贫困人口集中的偏僻乡镇,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已有101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贫困人口减少了15万。为此,《人民日报》2014年8月4日刊发了题为《15万农村人口脱贫兰州双联富民美村》的文章,本报今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甘肃兰州,总面积的88%是农村,超过总人口1/3的是农业人口。在这种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下,如何让每一个兰州人都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当地扶贫工作的目的。

    从2012年开始在甘肃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兰州市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全市1517个单位,4万多名干部深入当地贫困人口集中的偏僻乡镇,结对帮扶了36252户贫困户。

    两年来,在双联单位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昔日的贫困山村。

    美丽乡村,为民

    在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67岁的卯耀春老人的印象中,去年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山村变化最大的一年。“门前的路修好了,下雨天也能出门了。黑天路上还有灯,照得亮亮的。”虽然不善言辞,但提起这些发生在眼前的变化,老人的眼角眉梢都显得喜气洋洋。

    村委会主任苏俊秀告诉记者,修路、装路灯都是村里一直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如今村上的联系单位兰州市执法局帮助他们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大家打心眼里感激。

    而在同一个县的武胜驿镇火家台村,市委办公厅的干部们专门请来规划师,将村里一块昔日脏乱差的空地设计成了小桥流水、花草繁茂的小花园,让昔日人人想要逃离的贫困村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

    发展产业,富民

    双联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兰州周边偏远山区的村子,十年九旱是常态,农民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劳作一年收获的麦子有时还不够口粮。

    长沟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子。为了让土地的亩产量增加,兰州市执法局给村民送去了既能保水又能保墒的地膜,引导农民种双垄沟播玉米,亩产量从以前的200斤提高到了800斤。

    市执法局还按照“政府投一点、群众筹一点、联村单位帮一点”的思路,扶持村里发展了文冠果产业和养殖业。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3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在柳树乡韩家井村,去年种下的红提葡萄明年就能挂果了。红提葡萄是当地适生的水果品种,几年前就有人种,而且销路不错。但因为资金不足,多数村民只能望棚兴叹。         

    双联行动开始之后,市委组织部为村里修了灌溉设施,帮助村民贷款,让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种得起葡萄。

    去年,韩家井被评为农业部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这个地处深山的村子如今遍地是大棚,年产葡萄可达58万公斤,产值可达870万元,超额完成了脱贫任务。

    考核严格,问责

    在兰州市,双联工作中还引入了负激励机制。没有完成扶贫任务的单位不但要写检查,还要取消其他方面的评优资格。

    根据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去年共有357个联扶单位因为联扶工作没有评优,在年终考核时被取消了评优资格。4名乡镇主要领导受到了免职处分。

    “也许有单位觉得委屈,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联扶工作成为一种责任和制度。”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宗城说。

    正是由于兰州市在双联工作中扎实的作风,目前全市已有101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贫困人口减少了15万。但脱贫只是第一步,双联干部们依然在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着。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04日14版记者林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