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街头闹市的兰州匠人:他用巧手和匠心浓缩了一段历史

14.03.2016  10:25

    原标题:他用巧手和匠心浓缩了一段历史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①绘图

  选料讲究,精益求精②选料

  每一个环节都需精细打磨 ③精雕

  对古建筑实体模型成品进行微调④微调

  微缩建筑“嘉峪关城楼”⑤成品

  [精品是这样炼成的]微缩古建“滕王阁” 记者 丁凯 摄

  作为一个时代新词,“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说它是慢工出细活,有人说它是专一,有人说是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欲望,还有人认为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如何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连日来,西部商报记者深入兰州的背街小巷,寻找大隐于市的匠人们,以及他们说不完的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读懂他们;再从他们的故事里,读懂兰州。尽管城市在不断生长,技术在更新换代,兰州匠人们仍用他们自身的故事,或者是他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案例,为这个时代精神增添生动的注脚。

  【匠事】

  西部商报讯 (记者 宋芳科 都一鸣) 天安门6万个零部件,黄鹤楼13万个零部件,对于这些动辄几万个零部件的古建筑来说,纯木工的手工营造极其耗费人力时间,显得枯燥无味,但由于爱好,让丁武明有了更多的热情和投入。

  当人们在工作室见到丁武明时,他最新微缩作品鹳雀楼正在营造中。丁武明说营造了鹳雀楼他的四大名楼计划就算全部完成了,接下来他将营造应县木塔,开启四大名塔营造计划。

  【匠事】

  忠于原物制作微缩古建筑 这座“黄鹤楼”让他很欣慰

  古建筑的现场考察,精心测量虽然花费巨大,但最大限度地还原古建筑原有风貌,让微缩模型不只是个好看的花架子,这就是传承匠心的意义所在。

  2011年冬,湖北武汉气候湿冷。雄踞长江南岸武昌蛇山的“天下第一名楼”黄鹤楼迎来了三名甘肃游客,相对于每天都人头攒动的观赏者,这三人的到来很快便被淹没在人海中。只是和其他游客不同,这三名游客竟然在黄鹤楼附近找了个宾馆住下,晚上睡觉白天游览。仅这一座楼就足足游览了15天,几乎是里外角落都看了个遍,还用心丈量并做了大量笔记和画稿。其中领头的那位60多岁男士更是一丝不苟,严谨凝视着黄鹤楼每一个檐角,他就是丁武明。

  2年后,在兰州榆中城南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座微缩版黄鹤楼逐渐成型。这个耗费13万个零部件按照比例微缩而成的黄鹤楼,由于体量小,13万个零部件中有些特别微小精致,耗费匠人巨大心血。但是看着两年多时光精细打磨成型的微缩版黄鹤楼,丁武明依然感到无限的欣慰和满足。之后,天安门、天坛祈年殿、岳阳楼、嘉峪关关城等等一大批中华古代经典建筑从全国各地,也微缩到了他的古色小院。

  丁武明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缩建筑的传承人,按原型比例微缩,按古人工艺营造,在微缩黄鹤楼上体现着丁武明对传统建筑的追求和传承。而16岁那年,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木匠传承时,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自己的工匠之路是如此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