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借风起航"声名渐响 体验式教学引众促传承
中新网兰州7月13日电 (闫姣)“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在兰州,坊间自古流传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文化,兰州刻葫芦“借风起航”,其声名也逐渐远播海内外,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参观学习。几年前,刻葫芦这个行业还曾因“不景气”而面临“后继乏人”的困扰。
为了促使刻葫芦技艺的传承,位于兰州白塔山下的阮式刻葫芦传习所于近年“开门迎客”,为对此感兴趣的民众准备了葫芦、针、刀、画等,通过“面对面、手把手”教学传授刻葫芦技艺。
“刻葫芦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我们打心底里高兴。”阮式刻葫芦第三代传承人阮琳回忆,几年前刻葫芦发展“不景气”,不少手艺人为生活所迫无奈转行,刻葫芦后继乏人。正值行业颓靡之际,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文化,兰州刻葫芦“借风起航”。
图为兰州阮式刻葫芦传习所内,以兰州本土出土的“疙瘩葫芦”为依托雕刻的“百子图”。 闫姣 摄刻葫芦是兰州人所熟知的民间工艺品,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阮氏家族是当地业界较为知名的,四代人都十分迷恋刻葫芦。
近几年,阮琳忙于奔波各地展示、推广刻葫芦,已经“学成出师”的阮琳之女阮熙越则负责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及学子讲课。
记者近日走访阮式刻葫芦传习所时,适逢江浙一带的“亲子”游客组团正在传习所参观体验。来自浙江的刘咏梅一家三口人围坐在方桌上,各自手中都拿着兰州本土出土的“鸡蛋葫芦”和雕刻工具埋头“创作”。6岁的女儿方煜在葫芦上雕刻了一只小猪,由于力气太小,葫芦上的纹路有些歪斜,经阮熙耐心指导,她终于给小猪上好了色,显得十分开心。
“真难啊,手酸。还不能用蛮力,要巧用力才能刻得顺滑。”方煜的父亲方科明戴着眼镜,低着头十分投入地雕刻,期间他深吸一口气,自言自语道。
“正值旅游旺季,来往游客日渐增多,且多是情侣、亲子组合前来体验。一般讲刻葫芦的制作流程、所用工具等,具体操作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掌握。”阮熙越介绍说,她提前准备了日常的简笔画本,方便没有绘画功底的游客。对小孩来说,国学知识相对枯燥,融入卡通人物能提起他们的兴趣。
不仅如此,阮式刻葫芦传习所还和兰州的学校、各大旅行社合作“携手”推动兰州刻葫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阮琳说:“现在有了年轻的‘后备力量’,我们非常有信心将刻葫芦发扬光大,争取让它成为兰州的另一个‘名片’。”(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