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创建农村教育新模式

30.12.2015  10:08

  雪后初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初中银装素裹。户外寒风凛冽,但学生们高兴地相互追逐着打雪仗、堆雪人、溜溜冰,整个学校充盈着一片欢乐。

  看着眼前这一切,校长王天才脸上绽开了一朵花。“前些年学生哗哗往城里流,家长宁肯多花钱,也要把孩子往外送。现在县上投资近4000万元,把附近的武胜驿、金嘴中学,道顺学校合并新建了一所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这几年,学生又在往回流。目前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达600多名,其中寄宿574名。”指着这两年新建的教学楼、实验室等设施,王天才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或许王天才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走进兰州市广大乡村,遍布山山水水的上千所乡村学校、教学点,几乎都发生着与武胜驿初中类似的变化。

  走进那里,每个老师、学生都会拉住你,给你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

   精心“用心力”“破难题”“想办法”因地施学

  兰州市虽是个省会城市,但全市总面积88%是农村,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1/3,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兰州一头搭着中心城,四边接着贫困县,尤其榆中北山与贫瘠甲天下的定西相连,永登与天祝藏族自治县相接,南部与东乡族自治县毗邻。面对这个现状,如何办好兰州的农村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耕耘了近40年、熟悉农村教育的兰州市教育局局长何泳忠说。

  2011年,兰州市通过了“两基”国检,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近些年加上城镇化推进与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等原因,兰州农村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两难境地:集中办学有困难,一些特困家庭走不出山村到中心校就学,而分散办学成本又高。

  “对遥远的乡村来说,生活处境相对城里差一些,可自身禀性灵性都一样;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同在蓝天下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城里的孩子与农村山区孩子应该同样接受教育。”何泳忠饱含深情地说。

  2013年,何泳忠带领一班人多次深入农村山区学校,全面调研,反复研究,提出了兰州农村教育走“三办”的思路,即:办好县城的教育园区,办好中心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办好边远村社必要的教学点。在此基础上,提请兰州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兰州市农村小学教学点办学水平提升行动计划》。

  一场改变农村教学命运、发展农村教育的扎实行动,拉开了大幕。

   夯实“硬实力”“建园区”“抬底部”层级办学

  走进兰州市三县,记者了解县城教育园区的建设进展情况。

  近几年,永登县在县城整合土地250亩,投资5.7亿元,先后新建永登六中、新城区小学、新城区幼儿园、特教学校,扩建永登八中,筹备新建一所独立初中——永登九中。县城“12345”园区办学已初具规模,分别以永登县特教学校、永登一中、永登八中、新城区小学、新城区幼儿园为龙头,分别形成特殊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几个联盟。

  “园区化”办好县城教育的理念,使我们清晰了发展思路。教育园区建设,激发了农村教育办学活力,极大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带来的压力,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现在全县65%以上的学生在县城就读,优质教育惠及全县人民。皋兰县教育局副局长魏丛林介绍。

  榆中县积极筹建教育园区,将县教育局地处城区的“黄金”办公场所让位幼儿园。同时,县上划拨土地300亩,新建学校,缓解县城中小学办学规模不能满足就学需求的矛盾。

  走进榆中县上花岔初中、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小学,校长张锦宝、李廉福高兴地“点赞”着兰州市发展大农村教育的第二举措——寄宿制学校建设。

  走进金嘴小学,正是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打球、唱歌、打腰鼓,面积不大的学校洋溢着青春与欢乐。这是一个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370名,其中220名住校。

  全新的教室一砖到顶,图书室、电教室、学生宿舍等一应俱全,电脑、宽带、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样样具备……李廉福兴奋地“掏”着学校的“家底”。

  “孩子能在这样好的学校上学,太幸福啦!”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牛长英、张萍,当时看到破破烂烂的家乡学校,出去时都带着孩子。“听说金嘴小学大变样了,我们赶紧返回给孩子报了名。现在多好,在家门口打工、种菜,忙不过来时,孩子还可以住校,看着孩子学习、行为变得越来越好,心里真高兴。”牛长英、张萍你一言我一句表扬着学校。

  “十二五”以来,兰州市按照“一个乡镇建设一所寄宿制小学和一所寄宿制中学”的思路,先后投资10亿元,全面建成127所寄宿制学校。目前全面解决了寄宿制学生“能住下”“吃得好”的问题。“下一步还要让寄宿学生洗上热水澡,同时,补充音体美活动器材、图书、信息化等设施设备,解决寄宿生‘学得好’‘玩得好’的问题。”兰州市教育局师资处负责人说。

  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不用寄宿、不用赶路,和城区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教学点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均衡发展的短板。同在蓝天下,共享好教育,抓均衡必须关注教学点。”何泳忠说。

  经多方调研,2014年,兰州市教育局研究出台了《农村教学点提升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从硬件、师资、管理、教学、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名校办分校,分校在农村”,这是兰州市教育局扩大农村优质教育受益面、发挥以城带乡效益下的一招“妙棋”。截至目前,兰州市中心城区10所名校在农村地区建成分校。两年来,市县区通过教学点托管到中心校、教学点考核与中心校工作捆绑、中心校教师到教学点巡回走教、教学点因地因校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举措,逐步将教学点的教育教学管理纳入了“学区共享大家庭”。按照每个教学点8万元标准,兰州市为教学点配备教学设备,接通宽带网络,顺畅访问网络教育资源。目前,全市127个教学点中,95个建成标准化教学点。

   提升“软实力”“走出去”“长出来”多点开花

  从2011年起,兰州市教育局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城区的157所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157个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2013年,实施“千进八百互动计划”,每年组织千名农村教师集中走进城市学校参加培训、选派10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顶岗支教、100名校长主任到农村学校挂职交流、100名农村教师进城市名校跟班跟师培训、300名“三名人才”农村巡回支教、100个名优特教师送教下乡,通过城乡互动,以城带乡,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

  借助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名师发展学校、骨干教师研修等项目,兰州市“润师助长”,先后送他们赴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长春、广州、济南、成都、合肥、银川等地学习。

  参加了全国校长发展学校高端研训的皋兰县石洞小学校长张来说,“培训让我更加坚信教育内涵发展和品质发展的制高点是学校文化建设。”近几年,石洞小学着力打造学校文化,“雅言雅行”已成为石洞小学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太平鼓队、秦腔表演、魏氏书法等校本课程激发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近年来,兰州市教育局整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每年评选示范校和达标校,乡村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

  金城名师播金种、“金钥匙”导师团“送培进校”有序开展。兰州市86个名师工作室、71个导师团,以近千名农村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培养,一大批农村教育“专家”拔节而出,“名师引领、骨干支撑、新秀成长”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

  榆中县小康营中学的教室里,学生分成几组围着几块黑板推论三角形全等定理,有的同学拿着教科书小声陈述自己的见解,旁边同学不时地补充,纠正着什么,一个女生拿着三角板和粉笔在黑板上熟练地做着图。几分钟后,老师要求合作学习暂停,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合作学习成果。我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腼腆内向的农村孩子,竟是那样的自信,条分缕析,侃侃而谈,同组的学生不时地补充发言学生的不足,老师及时激励并归纳提升有价值的成果,而后教学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这种情形现在兰州市农村学校经常可以见到。

  “农村教育本来是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可这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又成了一个‘难板’。我们用‘三办’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农村的孩子受到了应有的教育,现在我们心里舒心坦然。”何泳忠说。(记者侯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