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报》撰文盛赞兰州创城工作---“兰州蓝”让文明城市创建更有幸福感
“天变蓝了,水变绿了,出行便利了,街巷变样了……”今年以来,随着甘肃省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坚实步伐,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实在多年创建实践中,我们既看重城市‘得牌’,更看重群众得益;既追求创建受奖,更追求群众受惠。最终目标是把兰州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为早日把兰州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的一席话,道出了兰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努力方向。变化看得见,实惠摸得着。文明城市创建因此而接地气、顺民意、聚人心,兰州市民的幸福指数随着文明城市创建进程而不断攀升。本报今日全文刊发《精神文明报》题为《“兰州蓝”让文明城市创建更有幸福感》一文,以飨读者。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作为黄河之都的兰州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把创建工作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实事,持续改善百姓居住和出行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如今,“创建文明城市”早已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得民心、顺民意的“幸福工程”,变成了400万兰州人民感同身受的亲切名词。
碧水蓝天:“兰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
“文明城市”是代表着一座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整体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而创建文明城市给兰州带来了什么,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它给市民带来了什么。
“几年前,兰州还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如今,整日是天蓝、风清、云白,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兰州空气质量的改变,尤其是这两年,变化更是有目共睹。”家住七里河区的市民王巍说,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是大气治污的受益者。2016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剔除35天沙尘天气影响后,年度达标率73.4%,达到了预期目标。黄河干流兰州段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从名列“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到获得世界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从“卫星上看不到”到闻名遐迩的“兰州蓝”……如今,兰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兰州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学习,“兰州蓝”已然成为了这座黄河之都的新名片。
“坚持不懈打好治污整体战和持久战,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兰州蓝’成果,确保完成全年大气污染治理目标任务,决不辜负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的话掷地有声。
今年,兰州市将通过消除黑水体、强化保护区环境监管等,在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基础上,紧紧围绕打造“兰州蓝”新常态这条主线,持续保持“铁腕治污”高压态势,力争空气质量达标率在74%以上。黄河兰州段8个主要水质考核断面稳定达到国家水十条考核目标。
“兰州的蓝,蓝得人心醉神迷,蓝得干脆、透彻”“我大兰州的美,自带蔚蓝效果”“我想好好晒个被子”“蓝天是城市最美的背景”……5月27日,让人心旷神怡的“兰州蓝”,又一次刷爆了兰州人的手机朋友圈。如今,在这片西部热土上生活的人,早已习惯了头顶碧蓝如洗的天空。
路通人和:“畅交通”让百姓便捷出行
“雁白黄河大桥通了,北环路通了,地铁建设快速推进,雁滩的路也修好了……”家住天庆花园的市民邓春华扳着指头说,一年多来,兰州城市建设方面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去年以来,兰州市把东西向大通道、黄河桥梁和轨道交通作为“畅交通”工程突破口,集中开展道路整治,加强停车场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城区畅通能力不断提高。今年,兰州市将打通T605#路等11条断头路,建成10座人行天桥,新建1.7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同时,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
尊重民意作导向,聚焦民生为目标,这是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一大特色。在创建工作中,兰州市通过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实事,一项项扎实有力的措施,持续改善百姓居住和出行环境,让老百姓从创建中得到实惠。在兰州公安交警智能指挥中心,民警王植玉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大屏幕观察城市交通运转情况。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和视频检索技术,对全市交通运行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涉嫌交通违法车辆一经系统发出信号,指挥中心就可在3至5秒内迅速做出反应。”王植玉说。
2017年,兰州市启动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为有效解决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兰州市交警部门对市区内数十个堵点量身定制排堵方案,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实施“人车”分离和“机非”分离,调整公交站点等措施,改善道路通行能力。
“今年以来,市内交通秩序和拥堵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公交行车时间缩短了不少,乘客抱怨声也少了,我们工作心情也更加愉悦。”对于治堵的效果,兰州公交集团83路公交车司机马敏深有感触,“以前乘客总是不理解我们,车晚到一会儿就很生气,经常会把怨气发泄给我们,但路况不好,我们也无可奈何。”马敏说,自开展整治以来,早中晚都有人员执勤疏导交通,道路通畅了,行车也更快,乘客的埋怨少了很多。
整治行人乱穿马路、机动车乱鸣号、乱变道、乱停放“四乱”也是兰州交通秩序大整治的主要突破口。兰州交警部门以坚持拍照取证、坚持现场处罚、坚持曝光批评、坚持追查问责、坚持惩戒教育作为主要措施,利用“双微”平台和开设电子屏曝光台等方式,对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为进行曝光。“如今,大家都按红绿灯有秩序地过马路,交通顺畅了,交通事故少了,开斗气车的司机少了,出行更方便安全,这就是文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正宁路社区文明志愿者宋大姐说。
点赞热评:全方位提升人居环境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承载着历史,彰显着今日综合实力,是城市形象和宜居环境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综合体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座城市名片的争取之路,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思考之路、提升之路和发展之路。
在兰州市城关区杨家园,有一条被大家称作“巷往时光”的小街巷。今年以来,这条小巷从“空面、立面、地面”三个“面”实施了整治,同时,深入挖掘杨家园小街巷历史人文,通过一幅幅镌刻历史的墙面,一处处雕刻精美的飞檐,一排排风格迥异的牌匾,一个个匠心独具的设计,展示着“巷往时光”的灵动和静谧。
今年75岁的蔡秀英在这里生活了26年,她说:“经过改造后,这条小巷变得大不同,每天都有人专门来我们这里遛弯儿,大家都觉得这巷子好看、整洁了。我们每天在这里晒太阳、聊天,觉着很开心。”
南河道,位于兰州市东部的一条河道,河道两侧有市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有副食品批发市场,还有数十个大型住宅小区。今年54岁的娄巧玲,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南河道,这些年来她见证了河道两侧的改变。
早年间,南河道小广告乱张贴、僵尸车、三轮车、大卡车乱停乱放,交通拥堵。从去年到今年,南河道商铺门头统一更换,小广告也被铲除了,河水变得清澈了,马路变得干净了。“看着变干净、变美丽的河道,大家由衷的高兴。”站在河道景观道边,娄巧玲掩饰不住自己对此的喜爱之情,天气暖了,她每天都会专程在河道边上走一走。
今年以来,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坚实步伐,兰州市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让一条条古老又破旧的老街巷、小街巷重注活力,换了新颜。截至目前,全市大力整治927条背街小巷,其中,490条常态管理类背街小巷已于4月前全面完成整改;344条重点整治类背街小巷已完成103条并建立长效机制;93条提升改造类背街小巷目前正在按计划加紧实施。“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过程。如今,广大市民的人居和出行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而各项创建工作也已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即将到来的创城测评迎检,我们兰州满怀信心!”城关区基层干部高云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