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80后"沉浸"旧书世界":淘书创业守城市"乡愁"
中新网兰州11月30日电 (王牧雨)走进兰州市正宁路古玩城二楼,名为“兰州五泉淘书斋纸品交流中心”长长的匾额映入眼帘。在近千平方米的门面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旧物件等。该店老板王林称自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80后”,16年前辞去当地稳定的工作后将“地摊书铺”一直做到了今天。
“这是果斋老人写的对联,很难得的。”王林对刚淘来的一幅古旧对联爱不释手。“我这儿还留有《果斋日记》的官方复印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他说,果斋原名刘尔炘,清末民初兰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和书法家,五泉书院讲席,被尊称为“陇上联圣”。
王林淘书的“慧目”是多年沉浸旧书市场摸爬滚打练就的。16年前,20岁出头的王林在兰州一家报社从事发行工作,过着稳定安逸的生活。但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就成了“月光族”,手头总觉得拮据。为了贴补家用,每天晚上下班后,就把家里不看的一些书籍拿到楼下的夜市上摆摊售卖。没想到每天都有较为可观的收入,他也乐此不疲。
随后他在兰州五泉山下租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取名“五泉淘书斋”,开起了书店。一年多后,王林觉得开书店才是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一心一意潜入“旧书世界”。
2012年,五泉淘书斋入驻孔夫子旧书网,很快成为书友们热捧的特色书店之一。无论在兰州,还是在“孔网”,五泉淘书斋成了“双栖”名书店。
王林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淘到好书和结交友人。 王牧雨 摄王林并非一切都顺风顺水。2013年,兰州著名的隍庙旧书市场被取缔,一时间,兰州的旧书业呈现萧条景象,王林的书店也受到影响。但正是这一变化,促使他静下心来思考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
王林发现,九成的书商书贩都是从废品收购站“进货”,兰州旧书业虽聚集了不少人,但真正有实力的经营者尚未出现,而且大多数经营者将贩书当作谋生手段,没有长期发展规划。他萌生了将这个市场做大乃至“一统天下”的想法——开办一个专业的旧书收藏市场。
2015年3月,王林和同行朋友合资,在兰州陇西路的一层地下室成立了陇尚纸品交流中心,五泉淘书斋由书摊到10多平方米的小店,再到400平方米的集各种新旧图书、古籍文献、民俗物件、票证、报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书店。
第一次联合创业拓展并不成功。王林回忆道:“合资的朋友中有书商,也有藏书家,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大家的经营理念不同,找到契合点很难。”
两年后,王林退出了这个市场,旦并未气馁,而是做出了一次大手笔。2017年,他的五泉淘书斋从陇西路搬至正宁路古玩城,成立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五泉淘书斋纸品交流中心,有10家独立经营的古旧书店入驻。
“原来在陇西路卖书都在地下室,属于‘地下工作者’,看不到天;现在终于到了‘地上’,可以通过窗户看到天了,变成了‘地上工作者’。”王林调侃道。
王林开设于兰州市正宁路古玩城的书店已有近千平方米。 王牧雨 摄尽管如今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但做得风生水起的事业,反而得不到家人支持。“我知道理解的人很少,但做书店这件事并不是‘捡破烂’,总要有人坚守。”他说。
在二手书市场里,很多人会来购买一些年代较久的线装本及画册作为收藏品,但王林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作为一个书商,需要靠卖书籍为生,但也想让大家多看书。”他说,店里很多书的价格不及畅销书的一半,有人会坐下看一天的书,尽管什么都不买,但也十分开心。
王林说,他的坚守很有意义,对于城市来说,对一部分人而言,旧书市场能留住“乡愁”。最有意义的是,他的书店能成为一些人的寄托和精神家园,广东惠东一位先生因经常回兰州探望父母,在兰州期间喜欢去旧书市场淘淘书,两人多年来打交道过程中已是莫逆之交。
在如今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王林仿佛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依然坚守着古旧书籍实体书店。听说兰州五泉山公园要进行文化市场改建,他的内心蠢蠢欲动。“要是能把兰州的旧书市场集聚,打造得像北京的潘家园、武汉的泰宁街一样出名,那就太美了。”王林憧憬道。
如今,王林也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在短视频平台和微信朋友圈为自己的店铺做宣传,以怀旧主题走向大众视野,吸引大家“有空去书店看看”。(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