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公租房“僧多粥少”的现实难题

22.03.2016  15:55

  原标题:兰州公租房“僧多粥少”的现实难题

  3月14日,兰州公共租赁住房“靴子”落地。

  兰州市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正在由理念走向现实,用低于同类地段市场价或承租者能承受的价格对外出租,面对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难”问题,政府第一次给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但是也必须看到,和其他保障性住房一样,公共租赁住房依然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难题,若想实现应保尽保,政府尚需作出更多努力。

   1、一个外来务工者的居住现实

  等到这一天,陈学东用了将近4年时间。2013年9月9日,兰州市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保障房模式将在兰州出现。陈学东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一夜兴奋难眠。陈学东回忆,那些规定的关键词对他而言,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

  2015年8月,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终于开始接受申请了,陈学东第一时间向城关区房管部门提交了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材料。申请通过了,并且在媒体上予以公示确认。

  等待的过程是痛苦而焦虑的。按照《兰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政府统一配租的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摇号方式配租,实行轮候制度。”陈学东的心里其实没底,他知道自己只是有了摇号的资格,到底能不能成为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的幸运儿,也许真的只能靠运气了。无数个夜晚,他在梦中和自己不足13平方米的房子告别,泪水打湿了枕巾。终于,2016年3月14日起,兰州市第一批5119套公共租赁住房开始配租。

  距离梦想愈近,陈学东内心愈发忐忑。“越想得到,越怕失去。”3月16日下午,在陈学东的临时居所里,面对兰州晨报记者,这位48岁的中年男人已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现在这不足13平方米的房子,是陈学东一家四口的临时栖身之地,因为这里是他供职的供热站锅炉房无偿临时提供的一间房子而已。

  这处临时居所事实上位于一间阔大的锅炉房中,3月16日中午时分,兰州最高气温升至15℃,供暖季结束进入倒计时,坐在陈学东的临时居所里,锅炉房的轰隆声明显小了很多。一张双人大床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面积,茶几还是年前别人送的,一台老式的凸背电视安静地呆在上面,一切显得那么局促,厨房就只好安置到了屋外。

  临时居所和锅炉之间有一片空地,两台幼儿玩具小车随意地摆放着,那是陈学东的小女儿不多的几件玩具。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特意用几张塑料彩布将空地与锅炉隔离开。在这里,陈学东从2009年一直住到现在。

  2007年,陈学东生病做了一次手术,几乎耗尽了全部积蓄。也正因为这场病,他丢了一份从1994年就开始干起的邮包分拣工的工作。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火车站货场里搬一辈子邮包的,没想到这份力气活让他积劳成疾。因病休息的两年里,发生了太多的变故。老父亲病故,饱经风雨的老宅也轰然倒塌,距离兰州中心城区46公里之外的榆中县夏官营镇,如今却成了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陈学东说:“混成现在这样也不好意思回去了。

  休息了两年,陈学东谋到了现在这份供热站的差事。夏天维护供热管线,冬天就更忙了。每个月可以领到2000元的薪水。陈学东坐在沙发上絮叨往事时,他的妻子怀抱着2岁的小女儿就那么安静地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就像是在听别人家的故事。或许,生活之艰辛,于她已成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