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兰州公共体育场馆短缺难题 听听政协委员们咋说

21.03.2016  08:39

    原标题:破解公共体育场馆短缺难题 听听政协委员们咋说

  兰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短缺,这已经是存在多年的现象。在历届兰州市政协会议上,委员们也多有关注,但公共体育场馆紧缺现象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而且随着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在今年的兰州市政协会的召开之际,不少委员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盘活部分破产企业厂区兴建一批体育场所

  “盘活部分破产企业厂区兴建一批体育场所。”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李俊霞、张巨印、呼延真三位委员。这也是他们向本届政协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破解体育场馆短缺难题的提案》关注的重点。

  据三委员调研,截至2013年底,兰州市共有体育场地4671个,室内场地167个,室外体育场地4504个,体育场总用地面积5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6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393.5万平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0.357个体育场地,平均每万人拥有12.8个体育场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为1.47平方米。在4671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辖属100个,占总数量的2.0%,教育系统辖属2542个,占总数量的52%,企事业单位辖属217个,占总数量的4%。

  分析这一组数据,教育、体育、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体育场馆占比将近六成。而这部分体院场馆一般都不对外开放。所以,兰州市本身体育场馆就不多,而且一半以上不对外开放。

  针对体院场馆短缺,三位委员建议,兰州市首先要从规划入手,结合兰州市“十三五”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分布情况,制定全市体育设施的总体规划,为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和保证建设用地;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将体育场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从而推动体育场馆的建设;通过楼顶开发,引进民间资本兴建羽毛球、乒乓球馆等小型运动场;盘活长风厂、驼铃客车厂等破产厂区的闲置厂房,兴建一批体育场所,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针对半数以上体育场馆不对公众开放,他们建议,可以通过补贴管理费、列支相关管理人员工资等形式,鼓励高校、企事业单位开放所属体育场馆,引导市民就近到辖区场馆健身。

  限时免费开放中小学运动场所

  学校拥有的体育场馆占到兰州市体育场馆总数的52%,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已经多有讨论,可如何解决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少有人给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至今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政协委员李立新提交《关于限时免费开放中小学运动场所的提案》的关注点落脚于此,他建议,通过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不断解决学校开放体育场馆过程中遇到的经费、安全、管理、物耗等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各地公共运动场地有限,每到傍晚、清晨,开放的公共运动场往往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另一方面,兰州市有普通小学697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56个,90多所中学的运动场地,在学校放学后却经常是空无一人。

  针对这一现象, 李立新委员建议,在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项目上,要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务实原则,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奖励补偿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不断解决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经费、安全、管理、物耗等问题,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上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学期工作考核时,要渐渐增加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项目,比如按开放进程时间表开始有限开放学校部分体育设施的考评;群众体育主管部门应继续以体育彩票基金为后援,加大对学校开放项目的财政补助力度,继续为健身市民代购意外伤害责任的商业保险;兰州市文明办、体育局增加社会组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项目的考量,对有实施体育场所对公共开放的单位给予应有的荣誉上的倾斜,使之起一定社会示范作用;此外,积极发挥社区在审核、发放市民健身卡和文明健身宣传方面的基层组织作用;引导学校与社区携手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管理体育设施,这样不但可减轻学校负担,而且也便于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和市民就近锻炼。 兰州晨报记者 崔亚明 王钊 实习生 冯梦瑶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