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今年工业企业将从9方面突破 打造七大百亿级产业链
工业,是考评城市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硬性指标。兰州,作为全国第一批老工业基地,其工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体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兰州工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发展、城市功能布局转变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今年国家提出“去产能”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唤起这座老工业城市再次迸发向前,成为工业改革者考虑最多的问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和我市对工业企业发展规划,2016年,我市将重点做好“十三五”前3年的分解工作,并在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等9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打造 石油 化工、水性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链和烟草、生物医药等七大百亿级产业链,到2020年,使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
做好后续服务平稳化解过剩产能
在国家提出“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今年伊始,我市便结合外地经验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业去产能工作方案》。据方案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因我市产业结构所限,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较大,仅生产类企业2014年产值比重就达到15.4%,2015年为10.8%。因此,若对部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企业削减产能,将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压力。同时,由于我市产能过剩行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职工数量庞大,仅16户重点企业正式职工数就有17900人。如若对企业限制生产,势必会造成部分职工待岗安置和下游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风险。
对此,市工信委副主任丁延辉认为,应从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配置三个方面入手。按照国家提出的“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思路,联合相关部门和县区,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丁延辉说:“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我市因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并鼓励钢铁企业跨地区联合重组,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动钢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要努力开拓市场,扩大区域内市场需求,推动建材下乡,重点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并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积极承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促进全市过剩产能的有序转移。此外,就是要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推动优强企业引领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过剩产能企业的兼并重组,并推动骨干钢铁企业与外优势企业合作,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产品品质。”
丁延辉还提出,在消减产能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强化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开展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落实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以创业带动就业。
强化本地品牌让政策机遇发挥的“淋漓尽致”
2016年,对于兰州工业发展不仅是艰险重重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一年。在“一带一路”和向西战略的机遇下,兰州工业将迎来哪些利好消息。对此,丁延辉认为,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亚投行、西部基础投资等系列政策,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明显向西部倾斜。我市处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核心节点,区位、通道、文化、产业优势凸显,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显现。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兰州国际港务区、新区自贸区正在加快建设,“兰州号”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和中欧国际货运往返班列成功开通运营,我市已由内陆城市走向改革的前沿。一方面,打开了先进技术、工艺、产品和人才“引进来”的通道。另一方面,为我市的工业企业和产品开辟了“走出去”的通道。因为我市工业企业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也缺少市场核心竞争力。比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研所人用、动物用疫苗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尚未充分发挥“兰州造”的品牌效应。“一带一路”和向西发展的战略机遇,将十分有助于推动优质产品和区域品牌走出国门,打造出响亮的“兰州造”品牌。
丁延辉说:“在机遇面前,我们应首先要做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紧盯国家、省上政策,梳理出含金量高的政策,做好贯彻落实。同时,要认真研判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摸清产业底数和发展情况,重点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做好调研,掌握上下游产业基本情况,做好工业发展工作。此外,还要注重引导‘走出去’的企业对产品和品牌做好保护,保持品牌独立性,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