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七旬民间艺人谈他的泥塑博物馆:因乡愁而起

21.08.2015  10:18

  中新网兰州8月20日电 (杨娜 高莹)一抔泥土,在岳云生的手中,可以捏出几千个造型各异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泥塑博物馆里,陈列着近五千件泥塑作品,对他而言,这些“泥人儿”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童年时光最好的纪念。

  年近七旬的岳云生做泥塑已经近五十个年头。他看到什么,就能捏出什么,五十年的作品几乎没有重复的,每一件都独一无二。而他童年跟着祖母在乡下的生活,成为他泥塑作品的主要题材。

  “童年的生活真的很愉快,回到城里之后就忍不住地怀念。”就冲着这份的乡愁,没有任何功底的岳云生萌生了想要将这些愉快时光再现的想法。最初他用笔把这些场景画出来,可是二维的图画依旧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开始尝试用随处可见的泥土让记忆中的画面变得立体,从单个的泥人开始,到最后成百上千的作品。

  记者近日走进岳云生的博物馆,他指着这组表现童年生活的作品对记者说:“这每一幅作品都有我自己的影子。我都是存在在这些场景里的。”掏鸡蛋、过年炸油果子、年三十守岁……提起这些记忆,岳云生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像个孩子一样一边比划一边介绍。

  谈及他的创作,他的语气里透着自信。他说,他直到63岁才见到真正的“雕塑大师”,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从构思到成型,完全是自学成才,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培训。而他在做泥塑之前,甚至都不打草稿。他说,他不喜欢用任何条条框框的东西将自己束缚住,有了草稿,他的思维就受到限制,而艺术正是一个灵感不断迸发的过程。

  正因为他的“天赋”,他对于教授徒弟也表现的十分“挑剔”和“苛刻”。他教过47个学生,可是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人学成。“技艺是可以学习的,可是这种艺术素养是没有办法教的。”他说,他只能教授基本的泥塑技巧,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是别人学不来的。

  当谈到这门艺术的传承问题时,岳云生并不担心,他说:“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人,他热爱这门艺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新的东西。艺术的发展不光是传承,创新更重要。

  虽已年近七旬,可是岳云生每天依旧会坚持创作两三个小时。他每天7点就来到博物馆,做3个小时的泥塑,10点钟后,游客多起来了他才停下。

  10点刚过,小博物馆里的游客便开始多起来。岳云生说,人最多的时候每天客流量达五千人。很多游客都是来好几次,还介绍朋友过来。

  从临夏来兰州旅游的马爱莉经朋友介绍,带着外甥来泥塑馆观赏。看到那组过年的泥塑,她激动地指着一个个场景对外甥讲解。她说这些场景都太熟悉了,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而且带着小孩子来这里,学习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好处。

  家住西安的姜常惠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他站在那一个个展柜前久久挪不开脚步。跟周围的游客一起讨论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我也看过西安的泥塑,他们的比较粗犷,岳老师的作品太细致了,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那么逼真,让我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的那些生活了。

  游客渐渐地多了起来,岳云生仔细地向他们介绍泥塑制作的过程,讲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他说,自己的作品内容还不够丰富,希望用更多的创作保留下原汁原味的“老兰州”,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旧时光”。(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