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深化医改系列报道之三: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得好病的问题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着力在攻难点、抓落实、促进度、求实效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群众看病就医困难持续缓解。
深化医改系列报道之三: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得好病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甘肃“315”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着力在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群众看病就医困难上抓落实,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着力完善三个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着力在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破解“以药补医”机制上抓实见效。2011年,我们在庄浪县中医院率先推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2014年,我市灵台、华亭、庄浪、静宁4个县被列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全面推行了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通过各级财政补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扩大中医药及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加强院内精细化管理等渠道予以弥补。二是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监管机制,着力在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抓实见效。在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全面落实了以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等为主要内容的22项核心管理制度,建立并落实了局长行政查房和院长值周制度,部分县(区)还建立了向县级医院派驻专职督查员、院长下科室跟班、院班子集体行政查房等制度。全市1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安装了防统方软件,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增加了医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模块,加强对医师用药行为监督,强化过度医疗治理。先后对15名临床医师给予了警告、处方权监护、限制和暂停处方权6个月等的处罚,对15家医院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对64家(次)医疗机构进行了不良执业记分。三是健全完善公立医院服务机制,着力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上抓实见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安装了甘肃省远程会诊系统,推行门诊预约挂号、双休日及节假日便民门诊、“一卡通”等十二项便民惠民措施。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在医院服务大厅设立导诊台,安装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公开药品、检查项目、服务价格及就诊流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文明单位创建及“优质护理”、“示范医院、示范病房”创建等活动,庄浪县中医院等开展了中医护理、宾馆式护理服务试点,卫生行风持续向好。
重点突出一个特色。 按照走中医特色甘肃医改之路的总体要求,把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及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费用负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助推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力抓手,着力在五个方面持续用力。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先后整体迁建中医院3家、改扩建3家,新增业务用房3万多平方米,全市中医床位达到3001张。建成国家级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3个、省级11个、市级32个,7所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7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中医特色医疗机构,91%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医诊疗室,94%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乡、村及社区医护人员普遍掌握了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在各级综合医院和妇幼、疾控、卫生监督机构均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管理科,西医科室设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室,建立了中医和西医临床科室双向转诊制度。目前,全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分别达到86.5%和83.1%,基本构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横到边、纵到底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切实保障了群众就医、保健需求。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了“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县级中医骨干培训、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医文化启蒙教育、中医药师承教育和民间中医试点等工作,突出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近5年,全市“西学中”培训卫技人员3869人次,“中医学经典”培训255人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层卫技人员6481人次;38人参加省上组织的县级中医临床骨干培训;全省师承教育完成第一批272名继承人学习任务,第二批324名继承人进岗跟师学习;356名中医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评选名老中医68人(其中,省级名中医9人,甘肃省基层名中医40人,平凉市名中医19人),“甘肃省中医世家”4家。三是落实中医药扶持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资金、项目、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将国医养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城镇医保中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中医药服务报销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对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及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地产中药材和单验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城乡医保100%报销。2014年,全市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诊治患者130.25万人次,占年就诊总量的11.17%。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已有21.5万人次免费享受了中医治未病服务,支出中医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经费67.9万元。四是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中医医疗联合体试点,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静宁县中医院建成省中医院静宁分院。灵台县在独店、朝那等5个邻近乡镇统一规划、连片打造中医针灸服务示范带。市二院、华亭县东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分别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庄浪县被确定为全省首个“智慧中医”平台试点县,庄浪中医院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灵台、庄浪、华亭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泾川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省上预评审。五是打造“国医养生”名片。大力推进“中华崆峒养生地”和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建成中医(养生)馆11个。不断加大国医养生保健宣传力度,举办“中华崆峒养生地”百场系列健康讲座活动。在市电视台开办了《中华崆峒养生堂》健康教育类电视专栏,已开播16期。深入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景区”活动,累计举办健康教育巡讲2875场(次),收集推广民间中医治未病验方480个,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18.3万个,刷写健康文化墙3756块,开展健康沙龙3652期。加大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挖掘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养生药膳33种,出版《崆峒养生学》、《天下养生第一地》等书籍。种植中药材超过20万亩,建成5个千亩无公害中草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5个标准化育苗基地,研发皇甫谧针灸养生系列产品10类100多种。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暨国家中医师承甘肃皇甫谧针灸基地揭牌仪式等重大节会,皇甫谧文化园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拜祖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央视《百家讲坛》、《城市1+1》、《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栏目多次播出养生专题节目,初步打响了中华崆峒养生地品牌。
努力实现五个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取得了五方面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 群众就医费用基本稳定,自费比例明显下降,医保报销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甘肃省人均医药费用为全国最低,2014年平凉市新农合总次均住院费用和县级、乡级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控制在4153元、3122元和912元,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值469元、135元和145元;2014年全市筹集新农合基金6.95亿元,共为386.8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6.57亿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为58.1%,高出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报销总金额、人均报销住院费用分别较上年提高8%和4.59%。 二是 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强化过度医疗治理等举措,医疗差错和患者投诉逐年下降,2014年全市发生医疗纠纷44起,较上年下降12%;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80.81/10万下降到2014年的16.2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24.43‰下降到2014年的7.58‰。 三是 通过实行“一卡通”、远程会诊、医师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先看病后付费等改革措施,医疗服务流程更趋合理,诊疗程序不断简化,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四是 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措施,不断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新机制,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 县域内医疗机构病人就诊量明显增加,在公立医院改革纵深推进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市新农合住院人数215919人次,较上年增加16329人次,增长8.18%。其中县级医院住院人次较上年增长16.89%,县外住院人次下降5.02%。改革初步达到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三赢局面。
编辑:马存贵 报道:办公室 中医科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