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银行呼之欲出 谨防地方政府“抽资”冲动
当前住宅产业出现房价高企、炒作成风、金融风险积累等现象,国际上众多始于房地产的“经济危机”教训,都提醒人们从住房金融寻找解决路径。
此外,作为住房体制由福利分房体制转向住房体制市场化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我国住房体制市场化的转轨和确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完成了其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历史使命。专家建议,以现有公积金体系为基础,探索建立公积金银行,构建并完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再次推进中国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
公积金银行呼之欲出
专家表示,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而诞生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曾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促进了住房分配从福利走向市场的转化,推动了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的产生,但也带来突出矛盾。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沈正超也指出,在现行体制下,各城市之间的公积金中心互相没有联系,房地产市场较好时公积金流动性不够,市场较差时流动性过剩,但各地公积金却“旱涝不均”,且无法调剂使用,难以形成“抗旱”、“抗涝”所需的合力。
除了流动性风险日益凸显外,公积金还呈现存量资金浪费,贬值矛盾突出的问题。各地公积金中心大量的闲置资金以普通存款存放在银行,沦为银行的低成本存款,而缴存人未获得好处。另一方面,个人账户存款利息抵不过物价上涨,造成贬值,直接导致公积金骗提现象泛滥。
此外,公积金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转型需求的呼应也明显不足。住房公积金是计划向市场转型时期的产物,如今住房供应已经高度市场化,劳动力和住房配置都已社会化,而我国住房保障压力非常大,动辄一年数十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成为不少地方财政的首要压力,许多地方为此“负债累累”,而数万亿公积金躺在银行“睡大觉”,也帮不上忙。
“当前,住房金融结构中最缺乏的就是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以此为切入点来推进制度创新,将有利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国情的住宅市场。”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杰建议,可以尝试在改组住房公积金的基础上设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即公积金银行。
避免刺激房价上涨
首先,债券融资支持方式更可取,也可支持保障房建设。以贷款形式来直接支持保障房建设,收益看起来有保证,但风险过大,而且管理要求很高。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通过购买债券的形式可以间接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融资,由财政部发行住房债券,由公积金银行以闲置资金来自由认购。这些债券不仅信誉高,安全性好,还可以随时在债券市场和银行间上市交易,流动性强。
其次,打破公积金区域化管理制度,像银行一样全国流通。住房公积金最需要打破区域化管理体制,实现资金的跨区域调度配置。公积金银行在执行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严格实施规范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各地分支机构在业务管理上有一定的自裁权利和自由度,但有全国中心和统一的运作原则,资金实施全国统一集中调度,强化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再次,解决住房公积金权属不清的问题。
最后,强化了住房公积金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不仅承担着决策职能,还承担着监督职能。陈杰说,现行的“管委会”决策实质上是政府部门决策、政府官员决策。公积金银行就不存在外在的管理委员会,其内化为银行董事会,银行董事与银行之间形成利益关系并受到法律约束。
谨防地方政府“抽资”冲动
不少公积金中心负责人提出的将“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作为公积金改革的一个方向,乃至建立“住宅银行”,但也有人持保留和观望态度,认为在当下条件下实施难度大,更难“一步到位”,为此需要审慎探索。
武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陈祖信认为,目前公积金中心有两个属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属性和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属性。公积金大量存款结余是结构性的,目前有一些城市公积金个贷率很高、存在流动性紧张,但大部分城市则存在不少结余,“与其向银行借款,不如在公积金中心之间形成更大范围的互助”。他建议,关于公积金中心的跨地区互助,可以在几个管理比较好的城市先进行试点。
还有一些公积金中心负责人提出,对行政管理和资金运作实行“两条线运作”、“管用分离”———按照基金运营管理的模式,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监管职能,但从事资金业务;同时,建立相应层面的基金运营中心,从事资金运行管理,但剥离行政职能。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成立类似的“住宅银行”,由各种涉房资金按比例入股,并根据银行利率进行调剂。
不过,也有不少人持保留态度,认为当下条件还不尽成熟。常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魏平坦言,对公积金中心变成政策性银行不看好,“单一的住房模式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利润,而一旦变成逐利性的基金,就背离了公积金的属性”。
南宁市公积金中心主任王林一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