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高考成绩只会为“夺刀少年”形象加分

05.07.2014  11:28

  3日下午5点,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柳艳兵和易政勇顺利完成单独高考。江西省招生委员会依据两名考生单独高考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以及考生和家长的意见,决定他们录取到哪一所高校。记者获悉,他们的考卷将由专人送到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进行评卷统分,评分结果将通知考生本人,不向社会公布。(7月4日《现代金报》)

  “夺刀少年”的高考成绩不向社会公布,这显然沿袭了普通高考成绩不公布的传统惯例。站在保护考生隐私权的角度,不公布成绩合情合理。但请注意,这里的高考是“单独招考”,且录取结果“不受普通高招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约束”。也即,这样的“高考”不存在淘汰率和竞争性,因而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考”。那么,是否沿用惯例,就值得商榷。

  任何考生的隐私权都需要保护,但隐私也应有所区分。社会公众人物,个人的隐私权适度让渡于公众的知情权是应该的,这无论从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公众的心理期许层面,似乎都更为妥当。

  不公布成绩,很可能还有维护其形象的因素考虑。这显然多虑。“夺刀少年”本身只是一个道德楷模,这只关乎道德品质优劣,与是“学霸”还是“学渣”无关。成绩好固然令人感叹其“德才兼备”,但即便成绩不“体面”,也丝毫不会矮化其形象。什么成色的试卷,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公众并不会太多纠结,人们希望道德英雄得到社会正义的补偿,收获实在的出彩机会,人们更希望真实呈现一个接地气的英雄。因为这样的英雄,会因为亲近更能取信于民,更能彰显榜样的力量而实现教化作用。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成绩不公布,在目前状态下,考生分数个人知晓之日,必是国人共知之时。如果能征求考生自己意愿,他们的心理一定是这样的:利刃不怕,考试不怕,何以惧怕公布成绩?那么,教育部门如果明知公布不公布没有任何意义,何不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方方地公布出来?这非但无损考生形象,相较于遮遮掩掩的功利掺杂,只会为其加分。

  有一点需要再次提及,就是“夺刀少年”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都是可以保送进高校的,当初之所以拒绝被保送,一是担心引起社会争议,损及高考公平性;二是防止被后来者“山寨仿效”,为权力寻租留下后患。从这方面说,既让其参加高考,并且成绩公开,这本身也是为后人提供一个“体现高考的公平正义和诚信正义”的参照案例。从这点上说,或许夺刀少年高考本身只具象征意义,但公布其成绩的实际意义,却是深远的。

  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