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不能除了收费还是收费

16.05.2015  02:36

    有报道说,毕业季临近,不少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一件奇怪的事儿:有些单位除了需要学校发的学历证,还需要一份相关部门盖章认证的“学历认证报告”,以证明自己的学历证是真的。除了求职应聘,人们在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积分入户时,都有可能需要提供“学历认证报告”。

    如果说是为了打击假文凭而采取学历认证的办法,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问题就出在了收费上。一方面,从2001年起,国家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作为教育部唯一指定发布高等教育学历信息的网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用人单位只要点击教育部学信网,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如果说教育部学信网亦不可信的话,那一纸学历认证就不会有假吗?另一方面,事实告诉我们,近年来学历认证的收费已超过亿元,许多基层认证机构存在高收费、乱收费现象,收费去向也从未向社会公布。对此,南方都市报如此评论:“学历认证”之类的人造行政成本,在侵蚀和剥夺普通民众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与信心,切断其利益链条,以及盘根错节的部门勾兑,看起来事儿不大,做起来也挺考验改革魄力的。目前的关键在于,是不是非得要公众一项一项把各种奇葩收费都列出来,都哭诉一遍?

    的确,这种与民争利的现象,何止于教育领域,很多本来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由于公权力野蛮的渗透,很多部门都存在着与民争利的倾向,甚至在伤害社会。服务意识欠缺,职能严重错位,让原本应该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行业理直气壮地进行“信息垄断”。面对公众对收费不合理的公开质疑,这些部门对应该公开的信息讳莫如深,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原因很简单:不受约束的垄断权力,就是认为没有什么力量能奈之其何。小马飞刀以为,政府数据也是一种公共财产,属于全民所有,政府数据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不能让部门利益成了公共利益的绊脚石。就拿学历认证来说,从全世界范围看,大都是非营利的。而我们的学历认证机构,是事业单位,走的却是商业路线,使学历认证成为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赚钱之道,这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恐怕说不过去。

    反腐实践证明,只要有权力的地方,难免会出现权力寻租。权力的公共服务属性,在很多地方和领域,早就变成了谋取私利的资本;公众接受职能部门公共服务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艰难的过关。对这种权力蜕变下滋生的腐败现象,是到彻底整治的时候了。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