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一座城市的特殊责任

01.08.2014  07:36

□资料照片

    “我们正处在一个‘风险社会’,这种风险不仅存在于传统的自然领域,更严峻的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类灾害。”7月29日召开的市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沙勇忠如是说,“风险”已成为社会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应急管理已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我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兰州市民也许对此更加感同身受。今年“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的发生,对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检验,同时也暴露了公共安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此,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指出,全市上下要深刻吸取“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的教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用现代城市管理的战略思维,整体协调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功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

    为了总结经验、吸取事件的深刻教训,市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此次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的同时,把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努力方向之一,确定了建立风险隐患台账、集中进行专项整治,把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立足于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完善市政府应急办的职能,成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建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考核指标、新闻应急和应急演练机制等一系列整改措施。

    事实上,除了饮用水水源比较单一,尚无备用水源,用水安全缺乏有力保障之外,由市政府通报的这样一组现状和数据,更加凸显了兰州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兰州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在亚洲排名靠前,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兰州工业比较集中,特别是石化企业比较集中,带来的公共安全威胁和风险较大;兰州人口密集,截至2013年底,主城区建成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50人,超过昆明840人、超长沙158人、超西安119人,这样高密度的人口对公共安全特别是消防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机动车62万辆,是2003年的5倍,道路交通密度高达每公里673辆,是香港每公里301辆的两倍以上,交通压力很大;兰州地理位置特殊,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铁路干线、光纤光缆的交汇点都在兰州。另外,在高层建筑灭火救援、黄河流域防汛及城市内涝、食品安全、疫病防治、反恐怖等方面,也面临着比较艰巨的应急任务。

    多方合作建立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记者从市政府应急办了解到,针对这些特殊性和日常防范及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我市目前设立有36个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4886个。全市共建立综合救援队伍9支,专业救援队伍45支,县区救援队伍85支,应急专家队伍13支,应急志愿者队伍20支,共有1.5万余人,开展各种应急演练46次。以去年为例,共编发应急短信38692条,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228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储备各类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200余种,按照7天的消费量储备肉类1000吨,按照全市户籍人口3天的消费量,储备了两个大类12个品种的生活必需品。挂牌设立应急避难场所118处,可容纳150万人。

    2012年,市政府启动建设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已整合各类视频监控资源9924个,完成了基础信息收集,实现了三维电子地图显示,并通过平台检查报送各类重大风险隐患123起,已对89个风险隐患点进行了整治。当年,市政府委托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全市应急管理培训班,各县区和重点部门分管领导参加了培训。今年6月,市政府与国家行政学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应急培训、决策咨询、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演练等六个方面加强合作,准备年内在我市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在此基础上,作为推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府成立由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教授闪淳昌任主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刘铁民任副主任,由国内知名专家10人、省内专家12人组成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参与全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参与和指导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善后评估各个环节;在危险源识别、预防、监测、控制、应急救援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上,帮助我市形成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向社会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释疑解惑,避免引起社会恐慌,以及帮助我市建立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等。

    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多项安全法规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主持过大连“5·7”空难、烟台“11·24”海难、哈尔滨“2·2”特大火灾等多起特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在安全生产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闪淳昌教授,在参加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表示,委员会成员一定会按照《章程》规定,遵章守纪、认真工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为兰州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努力完成好市委、市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

    在闪淳昌教授的带领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部分专家也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对我市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初步见解,其中包括地理地震、气象、水环境、特殊设备、动物疫情、疾病防控、反恐以及公共安全心理等不同层面和领域。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教授闪淳昌——

    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理念的转变

    闪淳昌认为,国内外应急管理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具体表现在从单项向综合转变,从处置向预防转变,从单纯减灾向减灾

    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转变,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向加强区域合作、协调联动,直至加强国际合作转变,从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转变等,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等特点,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高风险的城市与不设防的农村并存,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特点呈现,城市脆弱性凸显。

    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理念的转变,必须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施救向千方百计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转变,加强风险评估;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于应对巨灾和危机,开展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综合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包括巨灾保险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坚持救人第一,并避免发生次生事故,注意救人的人的安全。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球化的视角统筹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当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做好值守与应急;坚持“五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

    此外,应当及时正确引导舆论,善待善用新闻媒体。使安全知识真正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切实加强街、乡、镇的社会动员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案必须明确回答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要看得懂、记得住、管用。提高领导干部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

    注重心理学在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作为研究心理学在应急管理方面应用的专家,张侃就心理学在灾害处理过程中可以有什么用处,未来有什么用处,与我市的领导干部作了沟通和探讨。

    他谈到,面对社会上突发公共事件增多的趋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从1990年开始,在我国四个省份几十个县进行了下一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预测,准确率达100%。研究表明,某一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当地的和谐程度密切相关。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最主要是对民情特别是人民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反映特征的了解。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应该采取有限责任制,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在灾后处置时,最主要是心理支持,以防因为人心理不平发生的次生灾害。如汶川地震后,我们有些抗震抢险部队和新闻工作者回京后就崩溃了,原因就是没有做提前预防,一下子就上到一线,目睹了惨痛的现状。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辉——

    通过风险管理工具降低灾害发生可能性

    兰州市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是比较好的,几年来,兰州创建了“民情流水线”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打下了好基础;将三维数字信息系统与民情流水线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重要性。这方面兰州已经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应当做好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推广,由此形成兰州的风险文化和安全文化。

    兰州是省会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加强对生产安全的工作十分重要。这方面,应当大力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有一些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可以通过一系列风险管理的工具,对可以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进行评估,将这些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低。对于一些尚无法完全预测的突发事件,做到知情并有所准备,降低这类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当公众知情并做好准备的时候,会涌现出更多的维护公共安全的第一响应者和志愿者。

    甘肃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尹东——

    气候条件复杂须增强极端天气防范意识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原因,兰州市气候条件复杂,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在不同范围或局部地区发生的干旱、大(暴)雨、冰雹、霜冻、大风、沙尘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有出现,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正值主汛期,易发生雨涝、冰雹等气象灾害和引发地质灾害,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注意接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将要出现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城区要注意疏通排水管道,尤其是在地势低洼地带,防止出现较为严重的渍涝灾害。在各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要特别注意防范由局地的短时强降水所引发、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目前,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对应于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防御指南,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提供了具体的灾害防御措施。

    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书记、主任医师牛天平——

    打造一支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

    对群体性人身伤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不仅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及其家庭幸福,还体现政府对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的责任和能力。针对目前兰州市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结构以及运行的现状,提出以下构建和实施构想。

    兰州市区以院前医疗急救为主体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现隶属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管理,下设的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作为专门机构,承担兰州市区除日常“120”院前急救之外导致群体性人员伤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建议兰州市加强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衔接沟通,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从而保障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各类突发群体性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急救。

    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市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制定出针对各类型事件具体、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医疗救援预案,通过培训、演练,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沙勇忠——

    面向减缓和准备开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兰州市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应重点面向减缓和准备两个阶段展开有关工作,分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例如先期应做的基础性工作有:重大隐患或致灾因子调查,如地下管网分布状况及隐患排查、化工企业污染源风险源排查、滑坡及泥石流隐患排查等,按照风险等级或进行风险减除,或制定专门预防措施。

    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估,对维持城市生存的功能系统以及对国计民生和区域防灾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工程设施系统,包括供电、供水和供气系统的主干管线和交通系统的主干道路以及对减灾防灾起重要作用的指挥、通信、医疗、消防、物资供应及保障等系统的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脆弱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轻重缓急制定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减除方案。

    加强应急管理的基础数据信息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建立起由基础信息库、风险信息库、应急信息库、案例库及专家知识库五部分构成的应急管理基础数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