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安全员”别成为“稻草人”
作者:何勇海
针对少数地方近期接连发生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16日紧急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提请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在每列地铁列车、每辆公交车上配备安全员,配备必要的防护、防暴设施和器材,推广安装安防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识别违禁物品、发现报告可疑情况、组织应急逃生等基本技能。(7月17日《新京报》)
“7·5”杭州公交车放火案的泪水还未擦干,广州又发生公交车燃爆,导致2人丧生,32人受伤,让人心痛。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今年以来公开报道的第五起公交车起火、燃爆重大事故。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每辆地铁、公交配备安全员,显然应是当前打造“安全公交”的题中之义。地铁、公交上配备了合格的安全员,能在一定程度上,警示那些妄图借助公共交通工具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犯罪分子,提升公众的乘车安全感。
当然,要实现上述安全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安全员是不是徒具摆设意义的“稻草人”,自身都难保的“泥菩萨”?在公共交通上,乘客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弱、救助意识薄、二次伤害多,事前也难以辨别可疑的人与物。比如公交车内外的车门开启安全阀,很多乘客都可能找不到,如何击碎车窗、如何打开车顶的天窗等等,都还没有撑正确的方法。公交车上的安全员,是不是应该具备这些技能,以及识别违禁物品、发现报告可疑情况、组织应急逃生等技能呢?
若地铁公交安全员成了“稻草人”、“泥菩萨”,寄望于他们保障公众安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来由——自今年7月1日起,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交车反恐安全员制度,反恐安全员能否有效遏制公共暴力事件发生?有媒体追踪发现,有的安全员尽职尽责,但也有安全员在玩手机、看车载电视,甚至占着位子睡大觉,引发网友质疑:“公交安全员是用来摆设的吗?”公共安全问题虽然有自然、技术和制度等因素,但最不可回避的问题,却是管理松懈。
除配备的安全员可能不在状态外,也有公交公司为压缩运营成本,可能不情愿配备真正的安全员,找大爷大妈来发挥余热,找社会人员滥竽充数,或安排七大姑八大姨就业,同样保障不了公共交通安全。据新华社报道,广州某大型公交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有1万多名公交车司机,近万辆车,因待遇等原因,司机和乘务人员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更别提配备安全员了,“如果政府不承担这部分成本,公交公司根本无法承受”,假如政府也不承担,安全员就可能“配备”在纸上,而是车上。
地铁公交安全员制度方向虽准,困难却多,阻碍仍在,检验着每个地方相关部门的善政决心和服务民生力度。公共交通也是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试金石”,公共财政应对其配备安全员予以必要倾斜,以“扶上马,送一程”。在城市“交通病”带来的威胁日甚一日的今天,政府更应当看到公共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城市社会发展的贡献、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贡献,让市民坐上安全的“民生公交”,能安全、有尊严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