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门拳:土生土长的兰州功夫

23.10.2014  11:12

    原标题:文化甘肃 八门拳:土生土长的兰州功夫

    

    刘金祖老人习武近照。 记者 李辉 翻拍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老地方优秀拳种,始于兰州,又传入青海、新疆、宁夏等地。

    “八门”一词,以三国诸葛亮“八阵图”为创拳依据,因拳打体、生、伤、死、惊、杜、景、开八门,故名。

    如今,作为八门拳第四代传承人的刘金祖,八门拳连同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华武术实用百科》、《中华武林著名人物传》、《中华武术》、《武林》、《西固区志》等书中。

    叩响世界之门

    在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刘金祖为传承人的武术项目顺利入围。但让这位西固八门拳第四代传承人遗憾的是,该项目的名称定为“西固寺儿沟武术”。

    “八门拳的确是武术,但你不把它的名字叫得响亮,传承的意义就减弱了。”为此,78岁的刘金祖,带着惋惜,努力与相关部门沟通,希望有机会为八门拳正名。

    刘金祖之所以对此耿耿于怀,绝不是老人较真文字,而是这关乎一段陈年的经历。

    1989年,53岁的刘金祖作为甘肃省武术名家代表,为来访的世界唐手道协会会员表演了一路封手后,对方带着极大的兴趣示意要过招切磋。“因为当时甘肃省体委召集我们时,曾明确交代过只表演,不近身交流,所以,面对挑战,我虽然为难,但也不想让对方轻视,于是,主动请缨,决定应战。”刘金祖说。

    之后,一场西北武林高手与西洋武士间的较量,在七里河体育馆上演。刘金祖对此战的记忆尤为深刻,似乎瞬间就能时空穿越。

    面对首先登场的黑带二段查理·乌恩,一开始有些吃不准的刘金祖,只是沉着应战,但凭借灵活的身法、手法,很快探明了对方实力,便瞅准机会触及其上腹部,来个点到为止。不料,身材高大的查理一步上来,恰好被刘金祖一掌击中下腹部,查理跌坐在地。见此状,黑带三段拉瑞·往库当即表示上场,被六段教练罗伯特·伯冬拦住,自己走向场地。

    “你手上功夫真好,怎么不见腿?能不能领教一下腿上功夫?”翻译在向刘金祖转述罗伯特的评价时,同为武术教练的刘金祖很明白对方想要什么。于是说道:“我一步就暗藏一个腿法,怎么不见腿呢?

    罗伯特似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很快就主动“出题”。只见他抢先发腿,刘金祖当即用手引上蓬,下用中字跤法,对方不明其奥妙,三步两步间,罗伯特又倒下去,刘金祖忙出手相扶,无奈罗伯特因个头高大已经失去了重心。

    此战,刘金祖大获全胜,却也更加吊起了对方的胃口。师徒几人躬身不起,“请将这套拳法授给我们。

    当时,八门拳正在挖掘整理,有尚未完备的地方,且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事情我可不能私自点头。”于是,刘金祖再次向省体委领导请示。获批后,刘金祖现场示范并讲解了让罗伯特等人领教过的中字跤攻防内涵,并制成录像,以供参考。

    即便多年后,甘肃省武术学会主席郝心莲先生还清晰记得,这场“对决”过后,世界唐手道协会发来邀请:“如果刘金祖老师同意,我们向贵国体委申请,请您到美国传授中字跤。

    “我一天学也没上过,就能跑到外国当老师?”提及“上学”二字,刘金祖一阵心酸,欲言又止过后,他兴奋起来:“我虽然没有去,但是我们八门拳、中字跤从此扬名海外了。

    突破“家传”禁锢

    1939年,刘金祖3岁。这一年,刘金祖的父母为躲避抓壮丁,保全儿子,举家逃往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驿族亲五爷家谋生。因青海境内也在抓壮丁,两年后,刘金祖又随家人逃难来到皋兰县丰乐乡徐家沟(现属永靖县徐顶乡管辖),租种土地,直到抗战胜利,一家老小才回到老家西固西柳沟。

    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刘金祖的父亲对儿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想法——学习武术。他认为,有两个因素会促使刘金祖成功。刘金祖亲历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创伤,幼小的心灵充满正义之感;此外,刘金祖的祖父刘乃孝精通八门拳,恰好符合了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于是,从7岁开始,刘金祖拜自己的祖父为启蒙恩师。

    多年后,这一幕轮回重现。“小孙子还是怀中幼儿时,一见到我打拳,眼睛就发光。”这个“小孙子”就是日后成为西固八门拳第五代传承人的刘克忠。

    童年、少年时代,为了谋生,刘金祖学过铜匠、给地主放过羊、挑过货郎担、在烟坊里当过学徒,成年后,又外出搞副业,在火车站当装卸工。这样的窘境一直延续到1972年,刘金祖的一身好功夫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被调入西固区体委正式担任武术教练。1973年,又在甘肃省体委建议下,西固区体委开办了武术学校,正式推广甘肃八门拳。

    从家承到公开传习八门拳,“我认为这是好事,总不能守着老规矩任它消失。”刘金祖对这种收徒方式的颠覆是有压力的,因为将其技艺推向高峰的另一位师傅,其祖父的族弟刘乃明,曾经选徒时,便是严格按着“家传”的规矩来的。

    说起刘乃明,他的名气并不算小。有史料记载的,八门拳最早的兰州传人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因武功而闻名的西固城人王德成,人称固城王。王德成的亲传弟子最有名的是刘高棋,与同时期的野猪尕黑爷(佚名)、王占仁、“八大王”——陈八,被誉为陕甘宁青盖西北。刘乃孝、刘乃明是这四人的亲传高徒。解放前后,刘乃明以武艺高强而享誉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武术界。

    礼遇“八方客

    习武之人不服输。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明证。

    1986年7月,河南新乡杂技团来西固体育场演出,该团范姓硬气功青年演员,有一定武术造诣,自称“范老虎”。听说兰州刘金祖是甘肃八门拳的传人,就打算与他较量一番。

    刘金祖清楚记得,“当时‘范老虎’是来我家里下的战书——‘我要与你一决雌雄’”。“小伙子年轻气盛,既然不能推托,我就成全他吧。”刘金祖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当晚比赛,“范老虎”邀请众多杂技团同事为他助威,表演场地座无虚席。刘金祖拳法如风,逼向“范老虎”,“范老虎”腾挪几步,出色地炫了硬功夫后,向刘金祖挥拳而来,刘金祖避其锐气,使其招招落空,瞅准动作漏洞,以八门拳特有的功夫挥手一展,落在“范老虎”左脸上,“范老虎”就此倒地再也起不来了……

    “习武之人,常常是你不惹别人,别人就来给你找茬。”每每此时,刘金祖颇显无奈,但他都能很好地化解。

    在业余体校任教练期间,常有人来“踢场子”。一次,棉纺厂一位姓秦的来到体校。当时,体校刚刚建立,招收了一批少年学员。自恃武功在身的秦某蓄意生事,指责学员。正在办公室休息的刘金祖跑出来,礼貌地对秦某说:“这位老师,娃娃们刚开始学,还不懂什么。您有什么好功夫,就教给我吧!”秦某说着“我正想好好教教你”,便抬脚踢向刘金祖。刘金祖不敢怠慢,举重若轻地用八门拳中的绝活中字跤,卸去秦某的腿力,外带一个上手,一捋秦某的脖子,趁势将他的头挟于腋下,一抬膝,撞得秦某大叫起来,眼噙泪花,只喊饶命。刘金祖见其已认错,就收了手。

    刘金祖还有一个身份,是武术裁判,“裁判也不好当,碰见有徇私舞弊想法的选手,你得坚守公平二字。”一次在临夏担任裁判期间,刘金祖和所有裁判员应选手金某之邀出席会友宴。没想到,席间金某夸耀自己的功夫,竟示意各位让自己拿冠军。但比赛中,金某未能拔得头筹,为此扬言要找裁判拼命。刘金祖想,比赛不能公正,就违背了武术比赛的宗旨。出于这样的想法,刘金祖请人带话给金某,“若想找裁判拼命,不要找别人。他来,我奉陪。”金某闻讯,晓得刘金祖的厉害,便不再造次。

    未来之路

    在刘金祖家的一面墙上,徒弟们为其制作的玻璃相框占据了二分之一的面积。这其中被装裱进数十枚各个时期的获奖金牌、证书。最后一枚金牌的收获在2008年,新加坡的一次比赛,这也成为刘金祖饱受骨刺困扰后的收山之赛。

    1965年,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刘金祖表演的六和大枪、六和条子正是代表甘肃省八门拳的项目,此后,国家体委在整理中华武术进行分类时,将刘金祖的八门拳正式向全国推广。全运会后,应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之邀,刘金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这是刘金祖终身难忘的一刻。

    八门拳在演练上不像北方拳种那样大开大合。它讲究手法不能开展、门户不可大开、脚下钉步歪斜、手上翻展跌打、眼手身法紧密结合、技击方法独特。八门拳在发力上讲究刚柔相济,有些像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借对方的力量,顺势回击,用自身之力合对方的冲力,给对方以重击。动作直接、沉稳,非常实际。

    八门拳在出击路程上以最短的途径直击对手,攻击明确,快如闪电;在战略上不死搬硬套,讲究“随心变”,观对方的攻击方式而采用相应的方法,逼对方出现空门;在战术上讲究“乱点兵”,一旦得手,就不再考虑平时所练习的各类动作,使用最有效的方法,给对方以直接打击,充分体现一个“”字。

    刘金祖深明技击的心法,有时以静制动,有时以快动制敌慢动,不动时静如青松,动时快如劲风。在攻击时如猛虎出林,势不可挡;如鹰雕凌空俯冲,防不胜防。眼如闪电,步法如蛇行游动,身法如水中游鱼,应势而变,绝无僵形,故人与刘金祖交手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1973年,全省武术比赛中获得器械第一名、拳术第二名;1974年8月,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年被聘为甘肃省体工大队武术教练……”在替爷爷递交西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表时,满满当当的各类表彰奖项,让刘克忠无形中给自己也提高了要求。

    “特别是我爷爷在全省、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武术古器械捐献给国家,这件事,我觉得特别让人尊重。”还在读大学的刘克忠有感而发。

    这个年轻人还有许多困惑,诸如,他还不确定自己今后会用怎样的形式延续爷爷交付的八门拳,如何来更好地保护推广八门拳,以及消除诸多前辈之间因门派、拳法积下的隔阂与芥蒂……(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