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八股文入教材逆潮流者,你偏见了

13.09.2014  13:56

   原标题: 八股文入教材逆哪门子潮流?

  八股文,本只是一种对形式有严格要求的议论文体。其被明清科举考试定为“御用”行文格式后,逐渐“恶名远扬”,成为“僵化”“迂腐”的代名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2014年秋季学期,浙江的一所百年名校在新编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传说中的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9月12日《海宁日报》)

  民众对八股文的印象,多是从历史书或者影视资料中获得的。当然,八股文因其呆板的写法和戕害才能的要求,使众多人才饱受其苦,也给历史造成了难以抹平的伤害。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八股取仕却没能发挥应有作用,反而给读书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正因如此,读书人一直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而当八股文重新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时,民众的第一反应是高中生又要受其毒害,认为这是“逆潮流”之举。然而,笔者想问,说八股文入教材是逆潮流之举的人,有几人是真正读过八股文的?

  八股文纵有诸多不良影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儒林外史》中就曾说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从中可以看出八股文是不少文体的写作基础。而稍懂明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八股文盛行的明代,尽管存在“万马齐喑”的现象,但依然出现了“三杨”、高拱、张居正等诸多影响明代历史的大人物。这些人物都是通过八股取仕而得,也都是真正的人才。而语文教材所选的几篇八股文,也都是八股文的经典名篇。连看都不看就直言八股文入教材是逆潮流,这是否是对待知识、对待传统应有的态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八股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应当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区别的予以接受。一竿子打死的做法不仅粗暴,更是教育改革道路中的绊脚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翻看语文课程标准时也说道:“‘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八股文连同其他诗词散文一样,亦应被我们重新拾起,进行再次认识。八股文到底值不值得入教材,不应只凭以往的刻板印象拍脑袋决定,而应认真读过之后,看看其思想及价值取向是否值得学生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依靠传统文化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鲁迅先生曾撰文表明自己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当有选择性的接收,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应以此为标准。好与坏的标准如何掌握,其实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决定的。并且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争议和阻力,但唯有坚持方向,认真目标,才能让素质教育之花真正开放。民众对语文教育的关心自然值得称赞,但无论是力挺还是反对,都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抱着宽容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

  文/王瑶